罗氏沼虾池套养泥鳅养殖模式初探

来源 :2015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三十一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1014年进行了罗氏沼虾池套养泥鳅试验,苗种放养分为两种:一种为放养鳅种,规格230尾/Kg,放养量2413尾/亩-5270尾/亩;另一种为放养亲鳅,规格40尾/Kg,雌雄比例1∶1,放养量为40尾/亩-45尾/亩.平均每667m2收获罗氏沼虾265kg、泥鳅27kg,纯效益5133元.罗氏沼虾最高产量580kg/667m2,最低产量("铁壳虾")183kg/667m2,泥鳅最高产量57kg/667m2,最低产量13kg/667m2.表现为罗氏沼虾产量较低时("铁壳虾")泥鳅产量较高,罗氏沼虾产量较高时泥鳅产量较低,两者相互弥补产量不足.该模式罗氏沼虾和泥鳅可发挥其不同的生态位效应,比单养罗氏沼虾效益提高800元/667m2.放养鳅种存在成本较大、来源不稳定的缺陷,与放养亲鳅相比效益无明显优势.
其他文献
经过对驯化养殖的野生鲈鲤人工繁殖试验,表明野生鲈鲤在池塘中人工驯养能正常生长发育.采用LRH、PG、HCG混合搭配、三次胸鳍基部注射,催产水温14-17℃条件下,效应时间为45-50h,平均孵化时间为170.5h.
在水温为12-26℃,温度梯度为2℃,对银鲑稚鱼进行控温养殖实验,研究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达到24℃,会导致银鲑死亡,随着温度的增加,死亡速度加快.24℃时第1尾死亡时间为第2天,半数死亡时间为第16天,全部死亡时间为第19天;26℃时第1尾死亡时间为第2天,半数死亡时间为第3天,全部死亡时间为第5天.在水温12-18℃范围内,银鲑的特定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6-18℃时特
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核质不相容,而导致其后代不育、不能存活以及表型上的不正常.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也在核质不相容的方面开展了许多的相关研究,然而直接的实验相关的证据还是很少.团头鲂(2n=48)和红鲫(2n=100)同属于鲤科,但分别隶属于鲌亚科和鲤亚科.本实验将团头鲂和红鲫进行人工远缘杂交,发现正交后代BRF1严重畸形并且致死,而反交后代RBF1成活.考虑到反交能存活后代RBF1的母
本文采用微型冰点渗透压仪、荧光定量PCR和酶活力测定的方法分析不同盐度对南美白对虾渗透压及其相关基因,钠钾ATP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的变化对南美白对虾渗透压及渗透压相关基因和Na+-K+-ATPase活力均有影响.渗透压相关基因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缓,在盐度0下表达量最低,与盐度12下表达量相比差异显著(P<0.01).Na+-K+-ATPase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缓,
根据2014年对草海的资源调查,对该湖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浮游植物7门171目2亚目33科49属109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共36种,占总数的33.03%;硅藻门次之,5目8科11属共33种,占总数的29.66%;蓝藻门3目5科12属24种,占22.02%;甲藻门1目1亚目2科2属6种,占5.50%;裸藻门为1目1科1属5种,占4.59%;隐藻门
在8-11℃的自然水温条件下,研究出膜至27日龄的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银鲑卵黄囊期仔鱼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和感觉等功能器官存在异速生长的现象.其中头长和尾长为正异速生长,为头部和尾部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躯干长为负异速生长,有效减小了头部和尾部的距离,使身体运动更加协调;吻长和眼径为正异速生长,提高了仔鱼的摄食能力;背鳍
在10-22℃的自然水温条件下,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银鲑性腺分化的特征,实验147天,取样周期为7天,结果表明:银鲑卵巢的细胞学分化发生在出膜后58天,积温为出膜后579℃·d,标志为初级卵母细胞的出现;卵巢的解剖学分化发生在出膜后69天,积温为出膜后692℃·d,标志为卵巢腔的形成.精巢的细胞学分化发生在出膜后108天,积温为出膜后1246℃·d,标志为初级精母细胞的出现;精巢的解剖学分化发生出膜
以初始体重(118.42±4.38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研究越冬对黄鳝体重、体成分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越冬显著降低了黄鳝体重、肝体比、脏体比,下降幅度分别为6.50%、32.93%、19.84%;越冬使黄鳝肝糖原(P<0.01),血清甘油三酯、血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越冬极显著提
以西洞庭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鲤鱼(Cyprinus carpio)、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4种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湿式消解法,并分别用石墨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不同组织进行重金属镉(Cd)、铅(Pb)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污
通过在池塘内建设循环流水水槽3条330m2,开展循环流水养殖草鱼的试验与示范,实现池塘亩均产量2905.5kg,其中槽内草鱼实现137.9kg/m2,鱼种成活率达95%左右,池塘饵料系数达1.37,饵料转化利率较高,亩均效益达5285.2元.同时,通过配置集污槽和放养鲢鱼、鳙鱼、鲫鱼,可以实现残饵粪便的集中收集和综合利用,是一种可推广的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