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杀雄剂单嘧磺酯钠诱导的油菜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及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15m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杀雄剂(CHA)诱导的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一种磺酰脲类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单嘧磺酯钠(Monosulphuron ester sodium,Mes),作为油菜化学杀雄剂非常有效。为深入理解Mes诱导的油菜雄性不育机制,本研究利用比较细胞学及蛋白质学方法对Mes诱导的雄性不育进行了研究。细胞学观察表明,Mes处理的油菜花药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在花药发育不同时期逐渐出现异常,最终导致雄性不育。在Mes诱导的不育株和对照花药之间,总共检测出141差异表达蛋白,并利用MALDI-TOF/TOF MS技术对其中的131个蛋白点身份进行了鉴定。大多数蛋白质在Mes处理的油菜植株中表达量下降,仅少数几个蛋白质表达量上升。在Mes处理后,一些蛋白点消失,而另一些蛋白点出现。这些蛋白功能涉及到绒毡层和小孢子发育等重要代谢过程。这些蛋白下调表达,可能破坏了发育和代谢过程的协调平衡,导致Mes处理植株产生雄性不育。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CHA-Mes诱导油菜雄性的模型。本研究首次从细胞学和蛋白质组的角度揭示了CHA-Mes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新对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的认识。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油菜产量杂种优势效应明显,在提高油菜产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5个恢复系和6个保持系构建了一个包含30个F1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群体,利用这11个亲本和30个F1的性状鉴定数据,结合油菜60K SNP芯片分析结果,研究SNP标记估算出的遗传距离与油菜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产量相关性状除了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杂种优势效应不明显外,其它6个性状(株高、分枝部位、结角密度、全株有效
会议
透明颤菌是在氧气贫瘠环境中生长的一种好氧菌,由其产生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可以促进微生物细胞在贫氧条件下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本文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导入到甘蓝型油菜,研究转基因植株后代代谢产物和耐湿性的变化.以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R2为受体,共获得12株抗卡那霉素的T0代幼苗,用Vgb基因特异引物检测后确定其中2株为阳性苗.套袋自交后,PC
植物蜡质是指植物裸露在空气中的植物组织表皮脂质,它在降低植物非气孔水分散失,保护植物抵御紫外线、病虫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光叶在油菜育种中既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形态标记,其控制基因亦可以在作物抗旱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蜡质突变体多为隐性突变体,除小麦中报道有显性基因,在其他物种中暂无相关报道.我们对一个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遗传、生化及表达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光叶突变体茎秆和叶表皮蜡
通过远缘杂交引进油菜近缘种的细胞质创建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统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该种CMS的恢复材料往往也来自于远缘杂交,由于恢复基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不育性相比,恢复性状的遗传稳定性较差.在恢复系的选育过程中,转育恢复性状时常常通过8代以上的自交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遗传性稳定的优良恢复系.为了加速转育新的CMS恢复系进程,我们对以含不育胞质的材料为
以甘蓝型油菜保持系8908B与恢复系R6杂交,经过多代连续自交获得20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2011年为F2∶7,2012年为F2∶8)为试验材料,利用3 847对SSR引物对油菜农艺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3847对SSR引物中共有422对在双亲上表现出多态性,多态率10.96%,其中265对SSR引物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扩增带型清晰.利用软件Join Map 4.0构建了
化学杀雄育种是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型化杀剂的筛选及其机理研究是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化学杀雄剂CHA-Mes(monosulfuron ester sodium,单嘧磺酯钠),它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下诱导甘蓝型油菜植株发生雄性不育现象。细胞学观察发现,不育现象开始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贯穿整个花药发育过程,表现为不同发育时期小孢子的败育比例不同,但该化学杀雄剂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