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研究了幼儿利他行为、利他内隐认同、师评亲社会水平及其相关。本实验以幼儿园大班或满六周岁未进入学龄期幼儿为被试,以对利他行为的内隐认同和分享、帮助两个维度的行为表达为对象,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两幼儿群体被试进行利他行为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行为测验,同时结合所收集到的儿童长处和困难量表(教师版)成绩,考察了幼儿个体的利他行为和更为广泛的亲社会行为的内隐认同和行为表达,及其相互关联。行为测验和IAT成绩结合访谈和观察研究,发现:6岁幼儿末期儿童存在显著的利他行为内隐认同倾向(t=-10.994,df=833,p=0.000);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在利他行为的内隐态度上差别不显著(t=0.057,df=37,p=0.955);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行为表达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行为在帮助维度上差异不显著(t=-0.634,df=37,p=0.530)分享维度上差异显著(t=-2.244,df=37,p=0.031)。总分差异不显著(t=1.573,df=37,p=0.124)。在利他行为的内外一致性上,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态度与其分享行为关联较大(r=0.316,p=0.065),存在边缘显著相关,与帮助行为关联不显著(r=0.270,p=0.117)。行为测验结合师评亲社会得分结果还发现,幼儿利他行为与亲社会特质师评结果存在部分分离,帮助行为与亲社会特质关联更大(r=0.418,p<0.01),分享行为与亲社会特质关联较小(r=-0.170,p>0.05)。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在幼儿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