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栽培品与野生品的生药学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甘肃栽培柴胡与野生品的生药学比较研究,确定柴胡品质的评价依据。方法:采用传统鉴别和现代科学技术于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及指纹图谱等方面对甘肃野生与栽培柴胡进行比较研究,确定其品质优良度。结果:甘肃野生柴胡与栽培品在性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效成分含量也有所不同。结论:本研究为甘肃柴胡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神农香菊中绿原酸、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DIONEX-ACCLAIM。120 C18(250mm×4.6mm,5μm)色谱拄;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H=2.5)。甲醇(梯度沈脱)为流动相;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350nm。结果:绿原酸在0.024μg~0.192μg范围内呈线形关系,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8.3%,
以同一产地的青天葵和毛叶青天葵生药样品为实验材料,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其种间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选用55条随机引物,从中筛选出了27条稳定性好、谱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得到总扩增谱带150条,其中多态带有137条,多态率达91.33%,结果表明两者种闻的亲缘关系较近,并可根据引物扩增片断数目的不同及其多态性程度加以鉴别。利用RAPD技术可以灵敏地检测出种间遗传多样性。
本文结合生药学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法、课题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在教学各环节综合运用的方式和效果。结果表明,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生药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目的:研究不同甘草地理种群的甘草酸含量的地理变异规律,同时探讨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为优质甘草产地的选择和合理调控技术方案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测定不同甘草种群的甘草酸含量,同时测定相应样品地上叶片的矿质元素含量和土壤矿质养分状况,结合各分布区气候因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探讨甘草酸含量变异状况和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甘草地理种群的甘草酸含量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甘草酸含量的变异受气候和土壤双重因子的
目的:筛选优化阿来源黄芩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及再生体系培养条件。方法:分别将其茎段、根段和叶片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放在含有不同激素组合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芽和根组织。结果:0.5m/L2,4-D和1.0mg/LNAA适合两来源黄芩愈伤的诱导。且在三种外植体中,茎段诱导最易获得愈伤组织,光照条件对北京来源黄芩茎的愈伤诱导率有促进作用。低浓度(1.3mg,L)的TDZ均可以诱导两来源黄芩芽的分化,
目的:建立罗汉果中多糖及总糖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测定其不同规格及部位的含量。方法:运用正交设计优化试验条件,采用苯酚-硫酸显色法测定罗汉果多糖及总糖。结果:方法学考察表明,无水葡萄糖在32.04~192.24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3%,RSD=2.33%(n为6);两成分含量均以果肉最高而种子较低。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该药材质
目的:建立板蓝根抗菌效价生物测定的方法,为探索建立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品质评价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管碟法的抑菌嘲直径的大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菌浓度、培养时间、细菌传代数对板蓝根抗菌效价的影响,选择适宜条件建立板蓝根抗菌效价的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不同来源板蓝根药材的抗菌效价。结果:管碟法测定板蓝根药材抗菌生物效价的适宜条件为:以药典规定的管碟法条件基础上,菌浓度为0.38 MCF
目的:为有效实现菟丝子药材质量控制,考察药典收载菟丝予Cuscuta chincnsis Lam药材。的质量情况。方法:采用药典及补充方法检测了共96份不同产地的菟丝予药材样本。结果和结论:96份菟丝予药材样本中,仅有3份伪品(占3.1%),剩余的93份菟丝了药材样本(占96.9%)掺有不同程度的杂质,其中52份达到药典标准,41份未达到药典标准,定为掺伪品。本研究提出:针对目前菟丝子绝大多数掺有
本文描述了山橿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建立了山橿药材中主要有效成分球松索、银松素的薄层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球松素和银松素的含量;通过实验测定了山橿药材中灰分、水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的含量。初步对山橿药材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将为山橿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栽培柴胡的地上部分经提取分离,用波谱分析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得到7个单体,分别是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槲皮素(quercetin)、山萘酚(kacmferol)、山萘酚-7-O-鼠李糖苷(kaemferol-7-O-a-L-rhamoside)、异鼠李素-3-O-β-D-毗喃半乳糖苷(isorhanmctin-3-O-15-D-pyranog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