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素ウルトラフアインバブルを用いた脱塩試験

来源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FB(Ultra Fine Bubble)是一种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可见光的反射下限900nm)短的气泡.其尺寸小,肉眼不可见,有着特殊的性质.FineBubble(FB)是比纳米等级要大一些的微小气泡.直径小于30微米的FB会转变成UFB,直径小于50微米的FB/UFB会经过气体的溶解过程逐渐消失.因此,进入FB/UFB的气体会具有高度的溶解性,在水中迅速分散,达到过饱和状态.含有氮气的FB/UFB称为N2UFB.本文探讨了N2UFB在文物修理(脱盐处理)时候的效果,主要说明了其在试验钢板和铁钉中的缓蚀作用.
其他文献
在东北艺术工科大学文化財产保存修复研究中心进行保存的栃东优胜框,是采用在单色照片上以油画具加上颜色的技法.在日本国内,以油画加上颜色的照片的保存例子不多,本文对在本作品上可见的龟裂化现象进行了调查.考虑到照片的材料特性及栃东优胜框所置放的环境,本文以温湿度变化及紫外线照射的加速劣化测试,来进行龟裂的重现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龟裂发生原因是因为紫外线的照射.
本研究旨在通过微距X线CT掌握理解具有多层构造的涂料膜试样的层结构,同时无损区别表层涂饰材料.为此,需要对层结构观察所必要的CT参数,以及对CT数据分析出的涂饰材料的差异进行验证.CT参数的验证是通过运用多种条件对涂漆的标准试样进行CT拍摄,从取得的各种CT数据中观察比较涂料膜的层结构,并对比各个相关条件.验证的结果是可以区别开涂料膜层与底层的,但对于底层由多层材料叠加的试样而言,CT分辨率需低于
在石质文物保护过程中,对已发生劣化的石质文物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前,弄清其劣化原因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日本熊本县七本官军墓地内的下浦砂岩质墓碑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探讨如何给予墓石适当的保护处理方法,通过现场调查掌握了墓碑的风化病害状态,并通过室内实验尝试着对其劣化原因进行了解释.现场调查的结果显示,墓碑上出现的风化病害主要包括龟裂的发生及地衣的附着两种.其中,大部分的龟裂发生在沿石材层理方向且距离墓碑
绿青(石绿石青)是将天然孔雀石(碱式碳酸铜)粉碎后制成的颜料,自古以来常作为绿色材料在日本画中使用.使用纸与绢作为基材并使用了绿青颜料的文物资料中,会发现绿青颜料的使用位置局部变为褐色的劣化现象.这个现象并不只发生在绿青颜料上,在用含有铜元素颜料着色的文物上均常发生,其原因是铜离子促进了基材纤维素的氧化、劣化过程.但详细的劣化机理尚不清楚.在之前的研究中,把绿青与溶有动物胶的水溶液混合,即熟知的日
东京国立博物馆持续进行了有关文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加速度的测量和评价实验,并试图从中收集有关运输环境的信息.在国内的文物运输中,被称为"美术品运输专车"(美专车)的卡车的使用使得陆路运输占据了文物运输的大部分,而火车和船舶的使用则寥寥无几.此次,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文物计划在苫小牧市美术博物馆展出,因此得到了在返程(回程)测量运输环境的机会.运输路径包括从苫小牧港到仙台港口的海上运输、从仙台到东京的
在文物中,色彩通常由颜料或者染料与漆、胶类物质混合后在承载体上固定而成.彩色层有单一层构造和多层构造,因老化易产生多种病害.但根据"无损/不接触"原则,在调查有彩色层的文物彩色层结构时,常用的通过电磁波进行调查的方法只能获得极其有限的信息.目前的研究发现,利用太赫兹波成像技术分析彩色文物涂膜层内部结构,可以得到空隙、开裂、起甲、层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但是,在分析多种材料和着色技法混用的彩色文物的结
本研究以蒙古历史考古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彩色颜料分析为课题.目前蒙古对于其广大国土内的历史遗迹正积极进行发掘和研究活动.本研究团队对考古发掘遗物中发现的彩色颜料进行收集,以期能够理清并总结蒙古地区不同时代颜料使用的源流.本次调查以公元前1世纪匈奴时代Noyon-Ula山遗址中考古发现的红色颜料为对象.Noyon-Ula山遗址是位于乌兰巴托北130公里处Tobu省Bomuur村的匈奴时代遗迹.2009年
保罗·维利创作的《Fontaine》是山形县和山形市为纪念东北艺术工科大学的开学而于1994年捐赠的室外现代艺术作品.从设置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年之久,近年来,该作品中出现了光泽欠缺、污损或因操作部的操作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多年老化的问题.很有必要在不久的将来对大学的标志性作品进行修复处理,因此,为了把握作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荧光X射线对元素进行分析得出,该作品为了提高耐蚀性而使用了不锈钢的
长崎县埋藏文化财中心从2014年起,运用能源分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对九州各地原产地采集而来的黑曜石原石进行了分析,并以其测量值为基础,运用望月明彦氏发明的判别图法对其进行了原产地的区分.作为此次分析对象的黑曜石原产地为佐贺县3处、长崎县18处、大分县2处、熊本县8处、鹿儿岛县3处,共34处产地,可供分析的原石总量约800个之多.运用荧光X射线分析来区分九州的石器群的石材的研究刚刚开始,虽然无法企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从2005年开始,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日本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攻学科合作对麦积山石窟周边环境及部分洞窟进行了共同调查研究.其中,对壁画的制作工艺及材料的调查是双方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第127窟西魏(公元535-556年)开凿,是麦积山石窟仅有的几个大型洞窟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之一,壁画绘有本生图和经变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因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壁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