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孔子之軍旅事蹟與戰伐主張考論

来源 :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ir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生不懂武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偏见.早期儒者心系国家安危与天下民生,其治政方略不可能唯独缺少军事武备的内容,至少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战略防卫意识.《论语》中,"卫灵公问阵",孔子寄人篱下,既不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又不想给自己增加麻烦,所以才予以否决.孔门弟子中,许多人都直接参与了各大诸侯国的政治实践,能够带兵打仗者不在少数,冉有、子路、樊迟等都是军事将领."六艺"之学中,射、御明显属於武道,是孔子军事教学的重要课程,这便说明原始儒家的精神气质中具有一定的崇武、尚武要求.《左传》中,鲁定公突破陷阱而死里逃生,可以推测孔子可能身怀武艺并具有一定的勇果精神.而"堕三都"之役中,孔子指挥若定,再次保护了鲁君的人身安全则无疑建有战功.於此,可破"孔子未尝屡临战事"之说.孔子主张,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将领必须同时具备智、仁、勇三方面的基本素质.文武应该同举兼治,反对让百姓"不教而战",强调"教民以戎",要求"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通过必要的军事教育,儒家还能够把"御兵"转化为"御民",兵家之道潜藏于民生之道之中,寓兵於民,进而天下无敌.唯有"胜残去杀"者,方可"天下归往".儒者是整个社会底层化解残暴、消灭杀伐普遍心声的忠实代言人.谁能够顺流而为,谁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者.
其他文献
现代治理包括现代社会的社区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而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基石.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的清晰边界渐渐变得模糊,而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位置越来越凸显.更为现实的情况是中国遭遇三千年从未有之大变局的后果之一,是基层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的解体,这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乐和家园作为一个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村民居民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主脉、以社工服务为助力的基层社会治理
贵阳孔学堂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分为一期"公众教化区"、二期"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和正在建设中的三期"文化创意产业园",总占地1320余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建设孔学堂是贵州省、贵阳市一项创新性的文化战略举措.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贵州大学,在与师生交流时指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自豪所在,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
寿光市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8万.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6.8亿元,财政总收入127.5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名列全国及省内县级前茅.为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寿光市于2015年成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在全市开展了弘扬乡村儒学的活动,以点带面,星火燎原,初见成效.
唐村镇位于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面积38.5平方公里,辖28个村和1个社区,人口3.8万人.经济基础雄厚,驻有邹县电厂、兖矿集团唐村实业公司等央企和省属大企业.生态环境优美,为邹城市水源地.文化资源丰富,邹鲁文化源远流长.是省级文明镇,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近年来,邹城市唐村镇通过创新乡贤文化,开展“读孟子,做乡贤”新乡贤文明行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为民办实事之中,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教化的一种形式,因其开展于乡村,故称"乡村儒学".乡村的儒学教化由来已久,但被正式冠名为"乡村儒学",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2012年,儒家学者牟钟鉴、王殿卿、刘示范、丁冠之、张践、颜炳罡、赵法生、陈洪夫等,承续早年梁漱溟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在山东尼山圣源书院所在地山东泗水县北东野村开展儒学教化,旨在把儒学教育从高校推向民间.尼山圣源书院主要是儒学研究与讲授的场所,曾经举办过多
生态、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现实关切."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低碳经济","绿色生活方式"等说法,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模式或对策,可以从更深层次上归约为一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命伦理学诸多新兴学科均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对儒道传统生命哲学的某种回归.法国现代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最早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认为,生存
扎根于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深刻洞见.表面上,这一思想既不涉及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之下中国和平崛起的承诺,也不涉及所谓的"第一世界"接纳中国成为一名重要参与者的意愿.但是,站在思想界的角度观之,如何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如何通过文明对话而达成文化谅解、如何与地球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关系,都有赖于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伦理、新的宇宙论.
近年来"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话题,在这个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学者几乎都讨论过这个问题.2014年出版的余英时的《论天人之际》则把讨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天人合一"一词确实把握住了中国哲学的实质和特征,是中国古代思维模式的综合体现.但反观近年的各种论文和观点,因为研究者隐含着非常复杂的立场、目标、预设和方法,因此得出的观点、引导的方向也大不相同.
在二十世纪学术史上,如果对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进行梳理,徐复观先生是一位无法回避的大家.他的治学方法以及许多观点,至今在学术的星空依然熠熠生辉.他认为,"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仲舒建立了儒家的哲学大系统."与此同时,徐复观也客观指出董仲舒思想具有多面性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对董仲舒思想作一公允、厚实、全面的评价,实非易事.徐复观先生慨叹:"这是思想史上很难处理的一位大
韩非子"三世论"以时代嬗变来排列德智力三者.此三者对应于孔子所谓仁智勇.与韩非子不同,孔子要求一人而兼备仁智勇三者,这显现了孔子驯化古典武士之勇德与当代智者之智性的努力.韩非无疑希冀重归三者相分的状态.事实上,有战略眼光的秦将也常常为秦君所忌.对照商鞅的"三世论",可以发现,这是试图以法家理念重构国家的努力.德—亲是降低宗室与旧世袭贵族在国家中的地位,从而确立君主的独尊,对全体民众而言则是要求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