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冶炼82B钢的脱磷热力学

来源 :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磷是转炉冶炼82B钢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生产实际,应用冶金过程化学反应热力学原理,建立了脱磷反应化学方程式和磷在渣金间的分配系数表达式,脱磷热力学分析表明,转炉炼钢脱磷的最优化条件为:低温、高碳含量、高FeO含量、高碱度;吹炼初期加入以氧化铁含量为主的污泥球可以实现最优化脱磷条件;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冶炼初期炉渣中的FeO浓度,吹炼前期的脱磷率平均值可提高一倍以上。
其他文献
采用基于经典混合理论的连续模型,建立了描述电磁制动条件下CSP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水流动、传热及凝固过程的三维耦合数学模型,并以实测的热流分布作为结晶器传热边界条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CSP结晶器内流动与传热的特征,讨论了电磁制动对结晶器弯月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SP漏斗型结晶器内流场具有较典型的受限空间射流流动的特征,电磁制动可减轻高温钢水对窄边坯壳的冲击,提高弯月面的温度5℃以上,有
研究了采用电解方法从碱性锌浸出液中制备锌粉的工艺。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电解产物的相成分以及锌粉的形貌,结果表明氧化锌矿的碱性浸出液经过硫化钠溶液除铅之后,可进行电解,产物为纯相的金属锌,且呈树枝状存在,附着于阴极上。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电流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电流密度下,电流效率在电解初期存在一个逐渐增加的阶段,此阶段在电解过程中浪费了电能,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电流密度与电解液含锌浓度,可以
研究了600℃等温焙烧条件下,合成的镍黄铁矿纯相氧化所生成的产物中的各相含量。镍黄铁矿的纯相采用纯组分合成,并在空气气氛下,马弗炉中进行600℃等温焙烧。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了600℃焙烧镍黄铁矿的相成分。并利用Rietveld XRD全谱拟合法确定了焙烧不同时间所得样品的各相成分含量。通过分析测试和拟合结果表明,铁元素优先氧化,故Fe2O3和NixFe3-xO4是主要的氧化相,随着氧化时
以Ag/微碳球为模板,采用水热-模板法制备了复合Ag/TiO2空心球结构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分析、比表面积测定及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成分结构、形貌特征及光学特性等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Ag/TiO2空心球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Ag/TiO2空心球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相对TiO2空心球的光吸收区域
为了提高钨合金在侵彻装甲目标时的自锐化能力,采用粉末冶金液相烧结的方法,在传统93W-4.9Ni-2.1Fe合金中添加2.0%Ti,经过1100℃氢气氛预烧结和1480℃烧结以及1200℃真空热处理后制备了新型93W-Ti合金。实验结果表明,直径较大的钛颗粒弥散分布在钨合金的Ni-Fe粘结相中,直径较小的钛颗粒作为晶核促进融解析出的钨形核长大。当弥散分布于粘结相中的钛颗粒直径小于25μm时,钛颗粒
探索了六方氮化硼块体陶瓷在含水条件下不同温度的氧化行为。结果显示,在含水条件下的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BN的氧化为主要反应;第二阶段以氧化产物与水蒸汽的反应为主。氧化产物为B2O3,B2O3与水蒸汽反应会生成挥发性的物质而使得整个反应过程符合抛物线-线性的方程。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p=(1.9~1.8)×10-4mg2/cm4·h,Ki=(9.6~9.8)×10-3mg/cm2·h。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结合电纺丝技术制备出ZnO、TiO2和ZrTiO3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貌相似,表面光滑均匀,直径为100~300nm。检测结果表明:后续的烧结温度对纤维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煅烧温度选择在700℃比较合适,这样既得到了所需的氧化物纤维,同时又避免了纤维的分解和形貌的改变。
采用GNP法和固相法制备La0.8Sr0.2Ga0.8Mg0.2-xCoxO3-δ(x=0.05、0.085和0.1),并通过容忍因子和平均电负性差计算、前驱体粒径分析、电导率测试等表征手段对LSGMC材料和LSGM材料的性能进行比较。容忍因子和平均电负性差计算,可以得出Co掺杂的LSGMC材料是一种稳定的钙钛矿型结构材料。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1000℃预处理LSGMC前驱体粉体的粒径,分析得出LS
利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Li+、Na+、K+//SO2-4在60℃下的相平衡,分别绘制了Li+、Na+//SO2-4-H2O,Li+K+//SO2-4-H2O,Li+、K+//SO2-4-H2O,及Na+、K+//SO2-4-H2O系的溶解-结晶平衡关系图。研究发现:Li+、Na+//SO2-4-H2O系溶解平衡中,Li、Na之间形成LiNaSO4等复盐;在Li+、K+//SO2-4-H2O系溶解
利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对三氯化铁溶液浸出锌精矿的反应建立了界面化学反应控制和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锌精矿反应中,计算结果表明328到368K是由化学反应控制逐渐过渡到内扩散控制的,从而说明利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理论来研究浸出过程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