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钛合金等离子及热丝TIG焊接技术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介绍了针对大厚度船用钛合金进行的等离子及热丝TIG焊接技术研究情况,为船用大厚度钛合金构件的焊接提供了新工艺.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钛合金筒形件热旋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了BT20钛合金筒形件热旋实验,并采用三维刚粘塑性有限元对其热强旋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实验中诸多质量问题(如裂纹、隆起、鼓包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热强旋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温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钛合金旋压件质量的好坏.研究发现,600℃~680℃是BT20钛合金合适的旋压温度范围.进给比、压下量是影响热强旋精度的重
本文介绍了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研制的BT25钛合金轧棒的组织与性能.不同显微组织的BT25轧棒的性能在下述范围内:室拉性能σb≥1160MPa~1070MPa,σ02≥990MPa~1040MPa,δ5≥14%~19%,ψ≥26%~42%;550℃拉伸性能σb≥860MPa~730MPa,σ0.2≥585MPa~705MPa;其它包括高温持久等在内的技术指标均符合标准的要求.研究表明该合金具有良好的
本文采用预处理熔炼工艺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热处理对材料的显微组织和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β锻造没有使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组织魏氏化.材料在980℃~1050℃之间固溶处理改变组织的形貌,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使初生α相在组织中的比例逐渐减少,次生α片越来越粗,同时β针状组织逐渐增加.钛基复合材料的双态组织是具有较好高温拉伸性能的组织形态.
本文分析了在生产实践中遇到过的TC11钛合金双态组织呈现异常形态的类型、形成原因,提出了减少和消除这种异常形态双态组织的工艺控制措施.双态组织中的异常形态主要包括初生α相呈长条状、大块状,还有初生α相呈现明显2种尺寸的所谓的"双套组织".大部分的大块α相、长条α相为同一性质和三维形态的α在金相的二维平面观察时表现形貌的差别,为原始晶界α和晶内α片层的残留.为了减少和消除块状α和长条α,应保证足够的
本文针对中国船用钛合金材料技术体系中的用材原则、存在问题、制造技术、结构模拟实验等了讨论,并对船用钛合金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采用静态拉伸实验、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粉末冶金Ti-5Al-2.5Sn(ELI)合金在低温下的变形特征,观察了显微结构特征,分析了粉末冶金Ti-5Al-2.5Sn(ELI)合金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该合金宏观变形有3个特点,即低温多颈缩现象、极低温度下的不均匀变形现象和σ-ε曲线上剧齿形现象,这与材料内部的孪生和位错变形规律有关.
本文利用TP-650钛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0℃温度下,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对应变速率不敏感,其主要原因为:原子热运动加剧,运动位错遇到障碍时,可以在外力和热激活的共同作用下越过障碍;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发生应变硬化,同时发生位错攀移相互湮没和重新排列成更为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TiC颗粒的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应变
无损探伤(NDT)是TC21合金重要半成品构件进行后续成品热加工或成品冷机械加工之前的必经检测方式,也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合格性的唯一手段.文章首次叙述了TC21合金5种规格棒材的超声波无损检测的研究概况.探伤方法涉及以机油为耦合剂的接触法和以水为耦合剂的非接触水浸法.对影响探伤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并且用于降解饮用水中的氯代烃.利用DTA技术对二氧化钛的前驱体进行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煅烧后的TiO2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晶型、用量、光照时间、光照深度及负载层数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iO2具有锐钛型和金红石型的混合晶型结构,且焙烧温度不同,两种晶型的比例有差异;在500℃下焙烧制得的锐钛型含量为91.4%的负载型
Ti-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突出的高温性能,目前已成为高温结构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公认的密度小、质量轻、强度高的先进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等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材料的高温抗氧化能力和耐磨性不能满足许多应用的要求,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进行表面处理.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应用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各种表面工程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