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公路为景观--兼析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

来源 :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公路为工程,考虑的是公路的使用价值。其实,公路不仅是工程。公路作为建筑的一类,除了追求实用、经济外,还应有美的考虑。视公路为工程透露出的是对经过公路的车辆的重视,无形中将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作为了公路的主人;视公路为景观透露出的是对旅行者的重视,目的是将车中的人作为公路的主人。公路从工程到景观的变化,透露出的是公路创作者的视角的变化:从物到人。并以《穿越岩石景观》为例,分析公路景观的美学价值。可以说,《穿越岩石景观》一书之于中国环境美学建设最大的意义和对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最大的启示是:其一,突破了“环境”理解上的物质化案臼,将环境与美学、环境与人的感知体验相连;其二,变公路环境为景观。公路景观不同于公路环境的地方在于,公路景观既体现在具体的景观创造活动中,也体现在个体化的景观欣赏中。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聚焦于1967年的“旧本艺术珍品展”并探索其文化和政治影响。但与此同时,从更大范围的背景来看,其目的是在于呈现日本冲绳的形象并解析这个反映二战后的文化政策的形象
文章介绍了意象审美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公共环境、设施的意象审美,总结了审美认知与价值取向,探讨了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体验。
襄阳古城池只是世界公共艺术的一小抹亮色。其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多样,分析其构成形态,是以江河为主线,周围敌台、屯兵子城为多点,以襄阳城区为大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严
在人们探讨公共艺术与公共审美话题时,建筑与雕塑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这当然与建筑、雕塑具有鲜明的场所性和公共性有关。其实,无论是针对公共审美需求,还是针对公共文化建设与
文章介绍了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大地艺术”特质,分析了大地艺术与“自然审美”的三种范式,总结了大地艺术之后的“自然美学”。并从道家角度进行鉴赏。
本文认为,城市公共雕塑还应力图从历史共有、文化共有、生活共有、文化创生等角度提炼和塑造城市公共审美文化的内涵,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魅力、品位和精神。本文以襄樊为例,结
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具有处理不同类型复杂空间的能力,具有处理不同尺度空间的能力,同时还具有广泛的地域、地形和类型适应性。并提出了全面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手法,因地制宜,“道法自
成功的景观设计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人、自然、城市三者的有机统一他们为城市发展带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景观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
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建筑、园林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
公共环境艺术与艺术欣赏教育两者,是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最终就是要求人类在学习环境艺术的同时感受自身生活的自然,从中体悟美的天性,从而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地投人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