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工作让城市更具韧性--社区灾害社会工作的深圳实践

来源 :2018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型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也不断增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正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城市社区居民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害和风险事件时,展现较强的“复原力”“抗逆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对灾害突发事件的积极回应和专业的服务,无论从对受灾人员个体的心理抚慰、回应社区需求的社区重建、社区生计发展等,均为受灾个人、社群、社区的韧性建设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其他文献
本文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针对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减轻各种灾害对社区人居环境的影响为目标,在加强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建立权威的信息报告与发布机制、重视防灾减灾意识培养、联合应对各类灾害事件和大力发展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城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大大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一带一路”建设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航线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不仅在科考、交通、资源、旅游等方面有着无限的开发前景,更可以此为契机,秉承尊重、合作、共赢三大政策理念,深化与环北极国家和各北极利益攸关国的政治、经贸与科技合作.本文从中俄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入手,分析了传统航线面临严峻挑战,北极航线具有明显
我国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更加敏感和突出,如何更有效地接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并指导生产生活成为当务之急,而从预警信息的传播现状来看,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传播大多预而不警,泛而不精,有效性和针对性相对缺乏.本文分析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播的现状,提出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播要动态实时调整,应结合行业、设施等方面
对九寨沟地震震后房屋安全性应急评估从依据标准、评估总体情况、不同类型结构形式房屋的震害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总结本次应急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四川省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技术规程》为本次地震应急评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指导作用,现行规范中存在装饰层抗震安全方面内容缺失的问题,一些藏族民居的传统做法存在抗震安全隐患.
灾后孤儿的收养是一项特别的人道主义措施,也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中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救助机制.特大灾难后孤儿的收养问题对我国收养立法的完善、灾后儿童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救助机制的搭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8”超强台风“海燕”携带狂风暴雨以每小时超过300千米的速度在菲律宾中部莱特岛沿海登陆,这是“有记录以来登陆时最强的热带气旋”.“海燕”猛烈的风力伴随着大规模风暴潮在菲律宾中部造成毁灭性破坏.随后,菲律宾全国进入灾难状态,超过2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加入救援行动.为不断深化双边同盟关系,美国派出了大批军事力量参加了抗风救灾,这是美军海外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为了应对超强台风“海燕”,美军建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提出的重大决策,事关我国和平崛起,事关现代化建设战略机遇期的延展.为确保“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其中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及其有效防控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综合地质地理和大气环境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隶属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区域,这不仅制约着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效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
灾害管理全过程中,关注的核心是排查危险源和削减脆弱性,从而建设富有韧性的社区和社会.安全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危险源、脆弱性、韧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本文通过透视比较不同学科的相关认知,揭示其对于灾害管理的政策意义.
甘肃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征.本文以兰州城市建设为例,积极探索城市“开发性”建设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研究.兰州市因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以及降雨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城市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隐患逐渐增多,重大地质灾害多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建设工程安全,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
气象阈值触发赔付机制,将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条件与农业产量或气象灾害损益程度相对应,构建天气指数,形成天气指数保险合同,根据天气突变情况,如果达到阈值(临界值)时直接触发赔付,机制性优化救灾补偿,删繁就简灾害损失统计,科学规避虚假灾情,有效降低救灾成本,增强防灾减损动力.这契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紧迫性和求实性,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理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