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助建设对西安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城市建设基础薄弱,苏联援建使中国城市建设有了学习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借鉴苏联城市规划经验和理论,西安城市规划部门编制了《1953-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此规划以生产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基本动力,使西安城市功能、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等方面发生转变,奠定了西安现代城市基础格局.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对《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初步——参考图集》这两套教学参考书的分析,试图揭示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建筑教育从基础课程到高年级设计课程的知识构成.此外,参照清华建筑系同时期的教案和学生作业,本文梳理了其教学体系和方法中来自布扎构图传统和现代空间教育理念的双重影响.
在张謇主导的近代南通城市建设的中后期,本土建筑师孙支厦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他的专用建筑师.孙支厦设计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围绕由土木工程师转行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孙支厦展开探讨:具体介绍了目前国内孙支厦研究的概况;梳理了孙支厦成长为建筑师的道路;明确了孙支厦的历史地位;探讨了孙支厦的建筑创作上的特点.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国内对孙支厦代表
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回顾了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理论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得以传播.根据引介人的意图及具体的社会语境,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有些引介人只是做了字面上的阐述,有些人(如王澍)则推进并且甚至在一个截然有别于欧洲城市的语境中复活了罗西的理论.通过归类并评价已有的文献,本文将呈现这本书在中国的诠释及误读.
本文从建筑史、人物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柳士英先生的人物生平与创作实践项目之间的联系,涵盖其早期在上海、杭州、安徽落地的建筑作品;中期在长沙,主要是抗战胜利后,湖南大学的修复与重建项目;以及晚期在武汉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参与的校区总体规划与校舍建筑设计.探寻在当时中西文化碰撞的殖民统治阶段、新旧设计思想交替演变的近代社会阶段,以及后来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的现代缓冲阶段,作为中国近现代建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本文对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重庆的相关活动进行系统地梳理:前期梁刘二人的西南考察,开启了重庆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篇章;学社解散后留渝社员秉承精神,坚持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大力推动了重庆建筑事业的发展;其后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所重庆分所成立,承续了学社的前期研究,硕果累累,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地区的建筑学术研究水平.往事历历,无一不彰显了其对重庆建筑界、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
本文对近代(1903-1949)中国各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建筑史教育进行研究,总结分析了不同院校在不同的建筑教育模式下建筑史教育的特点:美术院校偏重艺术风格;工科院校则有着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对现代建筑给以强烈关注,以及工学背景下重实用三种不同倾向.
尹培桐(1935-2012)是活跃于1980-1990年代的我国优秀的建筑理论与历史学者和杰出的翻译家、教育家.其翻译的《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存在·空间·建筑》《建筑心理学》等一系列经典学术文献,是“文革”后最早一批引入中国的外文建筑文献,对我国的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学科的建构以及大建筑学科的融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给中国古典建筑与传统城镇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视角,至今仍然被广泛的应
现代主义后期,自内而外的建筑设计方法受到诟病,一部分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开始呼吁将环境、历史等建筑以外的因素纳入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将建筑与所在场地作为整体进行考量.罗伯特·文丘里就是这一派人物的重要代表.本文以“语境”概念为着眼点,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文丘里《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等几本重要著述,探讨了文丘里对这一概念提出、延
本文发掘了夏昌世在1958年的三点新史料:2月份和苏联科学技术博士Γ.A.马克西莫夫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的见面,先后参加了4月份的广东省第一次科学技术会议、8月份的全国建筑气候分区讨论会议,并分别做了学术报告.通过文本比较,本文猜测这两次报告的论文可能是他在《建筑学报》同年10月刊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的两个早期蓝本.本文所涉及研究不但弥补了对夏昌世的建筑降温设计历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构件种类众多,是中国建筑史学习的难点.为更有效地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快速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各个主要构件的名称、位置和形象,了解其建造过程,特此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实验以在线课件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依托同济大学国家级建筑规划景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同济大学教改课题资助下,开发建设《虚拟建筑认知与建造模拟实验系列(中国古建筑Ⅰ)》在线虚拟实验模块上线运行.以宁波保国寺大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