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Pr流体混合对流中的振荡现象

来源 :2007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huwosh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带钢连续热镀锌生产工艺为背景,数值模拟了以锌液为代表的低Pr流体在不同Ra、不同Re条件下的混合对流,重点研究了其中的振荡现象。结果表明:Re=0时,Ra=105为临界点,流动出现振荡现象;Ra=0,Re=5×103时,流动由稳定转向振荡:当Ra为临界值,在低Te范围内,流动亦出现周期性振荡;时间步长的不同,对振荡结果亦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了50nm氧化铜内米颗粒(体积百分比φ≤0.6%)与去离子水的悬浮液有效导热系数测量结果,讨论了温度依变性对导热系数的影响。运用适用于低浓度纳米颗粒悬浮液的能量和质量方程进行的分析表明,纳米颗粒的空间分布和温度场之间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考虑低浓度纳米颗粒悬浮液中颗粒的布朗扩散和热泳作用,讨论了运用准稳态方法测量纳米颗粒悬浮液导热系数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运用准稳态方法测量纳
为了评价窗户的热工性能,得出窗户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性能参数,制作了现场测量建筑外窗玻璃热工性能的装置,通过对外窗玻璃的热工性能进行现场测量,得出了外窗玻璃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和传热系数K,分析发现,在本文测试工况下,室内外空气温度不均匀性及测量装置轴向热损失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均小于5%。
本文对空气在金属泡沫管内的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动量方程采用Brinkman扩展的达西模型,能量方程采用考虑流体和固体局部不平衡的两方程模型,考虑了入口效应和轴向导热.文章用金属泡沫方形通道的试验数据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模拟结果表明,金属泡沫管的Nu数随孔隙率的减小或孔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随流体和固体导热系数比值的减小而增大。金属泡沫管的强化换热效果十分明显,但其压降远大于光管.数值模拟
采用放大模型对装有四排短扰流柱的涡轮叶片尾缘冷却通道的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雷诺数、扰流柱的束腰比以及不同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道平均努塞尔数随着Reynolds的增加而增大,而当Reynolds增大时,综合性能评价系数降低,当Reynolds达到13500时,有上升的趋势。(2)通道内平均努塞尔数随着束腰比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然后有所变缓.(3)各种组合通道内的流动阻
本文从变物性的角度出发,主要讨论了由于密度的变化产生的当地体积变形率▽·→V≠0时,传热传质所受到的影响。从气体绕流平壁的变物性分析中,推导出无因次数hf对对流换热的影响作用;再由相变过程组分扩散方程中对流项中→V.▽cj和cj▽.→V两部分的贡献来分析▽.→V的不可忽视.
考虑纳米碳管与基体之间的热损失,采用四焊盘-3ω法测量了室温下基体表面不同长度单根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导热系数。发现导热系数在测试长度范围内随长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当系统的尺寸为纳米量级时,其导热系数呈现强烈的尺寸效应,而纳米尺度固体中的导热过程也可能偏离傅立叶定律.在纳米尺度下,非傅立叶现象的实验研究比较困难。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氩薄膜一端受热后的非傅立叶导热过程。通过对比MD模拟结果与CFD的计算结果发现纳米氩薄膜的导热过程呈现非傅立叶导热的特点。
本文针对周期和随机结构复相介质与界面的多尺度热问题,提出了一个多物理模型和耦合算法。内容包括:计算界面导热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方法;随机结构宏观有效导热系数和温度场的均匀化与多尺度方法;界面温度场与宏观温度场的关联模式及局域场的量子力学修正。
本文对具有内热源的开口腔内自然对流数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壁面为等温的内热源对腔内流体的换热和流动会产生一定的特殊影响,在热源两侧会形成两个随时间变化的涡旋,其中靠近开口侧的涡旋会逐渐变大,而靠近封闭端的涡旋会逐渐变小。有内热源的腔体与左侧恒壁温的腔体相比,系统到达稳态的时间要明显变长。
本文对管内变密度流体流动与换热的充分发展及解析解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变密度流体管内充分发展流动与换热的基本假设和推论;用解析方法得到了恒热流加热条件的理想气体管内流动的无量纲速度抛物分布和温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