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末冬初苏州一次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 年11 月10~14 日苏州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灰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大气成分站监测资料对苏州三个站点的受污染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风力较小,且有接地逆温的持续存在,大气水平和垂直输送都很弱,导致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堆积;三站中昆山站灰霾情况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灰霾时各粒径颗粒物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细粒子对灰霾贡献作用大;BC 浓度的明显上升证实了此次苏州灰霾受到了秸秆焚烧污染影响,而通过CO/SO2 及PM10/SO2 对比发现昆山站受秸秆焚烧污染程度要严重的多,因此推测昆山本地郊区可能也存在零星秸秆露天焚烧点。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 年8 月14-16 日冀中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水汽诊断,结果表明:暴雨过程是由副热带高压缓慢南压与西风小槽的共同作用而形成;降水强度的大小与850hPa 偏南急流与西南急流的加大、风向风速切变加大密切相关;两日暴雨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地区,强劲的偏南急流和西南急流将水汽送到降水区并与西风小槽自身携带弱水汽叠加而导致暴雨形成;两日在极端
本文利用全球与区域气候嵌套模式,考虑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的综合效应,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情景下的降水变化特征开展了情景预测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认为,2020~2050 年,我国地面降水变化具有东部增加西部减少的整体趋势,东部的雨带位置可能会继续北移;除了在青藏高原南部、广东南部和福建沿海三个年降水量的极值中心外,未来在华北区域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降水极值中心,年降水量超过1000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逐渐增多,气象条件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为了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对气象为农服务现状进行了调研(以山西为例),通过调研,了解了当前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找出气象为农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气象信息传播发
GPS气象学利用全球卫星导航技术(GPS)主动遥感地球大气层,通过测量穿过大气层的GPS 信号的延迟来获得大气折射率进而从中得到温、压、湿等信息并反演出大气可降水量。地基GPS 水汽遥感技术可提供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无法提供的全天候、高精度、高时效的大气水汽资料,它的应用将改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地基GPS 遥感大气水汽资料应与其他大气监测资料相结合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目前这种结合尚难如人意,为此
2011年梅汛期江淮流域暴雨频发,6月下旬到7 月中旬江淮流域出现三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造成扬州境内出现近年来罕见的内涝。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中尺度加密站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模式产品资料对比分析了6 月25 日、7 月5 日和7 月12 日发生的三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 月25 日、7 月12 日强降水发生受西风带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倒槽发生相互作用,倒槽东侧的偏南气流提供充足的水汽,前者为1弱
对2009年6月吉林省持续低温多雨寡照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月东北冷涡的持续性异常活动与东亚沿海地区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南北向(经向)分布的正—负距平波列密切相关,即雅库次克-鄂霍茨克海阻高异常偏强,而东北冷涡活动区位势高度异常偏低。同时,副高活动异常、脊线偏南,极涡偏向东半球,南亚高压活动异常、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南北风辐合位置偏南以及中纬度锋区加强、北部冷空气活动
文章分析了雷电天气出现的环流形势,从T-LnP 图、中尺度预报、雷电预报指数、雷电潜势预报等方面,分析了雷电天气出现的主要天气形势和特征量,从做好雷电天气的专业气象服务角度,总结出服务要点。
温度破纪录事件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极端气候趋势,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同时,温度破纪录事件影响公众的生活、健康、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是受到公众、媒体最广泛关注的重要气象信息。文中比较中国576 个观测站1961-2010 年的月平均温度的高值纪录和低值纪录的在频次和变化强度上的差异,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月季特征。分析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50 年来全国高温热浪的频次增加,但是单次低温冷害的程度加
本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 进行20 年(1991-2010年)汛期回报试验.从模式20年回报的平均状况来看,模式基本能反映出中国东部汛期的平均状况,模式回报的汛期气温分布与实况较为相似,回报的汛期降水量分布形态与实况有一定差异.使用距平相关系数对模式回报的气温、降水及极端事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华东地区汛期气温、降水及极端事件有
本文利用2011年4月17日在秦皇岛抚宁地区森林大火上空进行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所取得的云物理资料,结合适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作业前后云中微物理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作业后云体明显发展,云滴含水量明显增大,云滴浓度约增长10~20%,云的中部冰晶浓度增加明显,云中降水粒子浓度增加.火场附近地区普遍降雨1~2 mm,对灭火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雨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西风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