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春季典型风雹过程分析

来源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WP(危险天气报)资料对2016年湖南春季(3-4月)的风雹天气进行统计,发现2016年的风雹天气和正常年相比,在发生频次和时间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频次比往年多.往年风雹天气主要集中在午后到傍晚,到了后半夜,其发生的概率相对来说较低;而今年均在夜间开始发展,且在22时—次日05时有一个集中发展时段.2016年风雹影响区域比往年明显偏南.在此基础上选取3次典型的风雹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分析了4月15-17日强飑线过程的断裂—再生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3次风雹过程发生时高空均有低槽东移,湖南处于高空槽前;中层有干舌、下层有湿区,上干下湿;低空有急流、切变线、暖脊发展;且对流产生前中低层已经存在干线,风雹出现在大气层结不稳定区(T850-500≥25℃,T700-500≥15℃、上干下湿)、干线、地面辐合线重叠区域.3次风雹过程的差异表明,预报风雹过程不仅要关注低空急流的发展,也要关注500hPa中空急流和925hPa超低空急流的发展情况;中空急流的出现是区域性雷暴大风能否产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预报依据;而超低空急流的发展可能对区域性冰雹的发展有一定的削减作用.中低层干冷空气侵入使得4月15-17日强飑线过程在断裂后再次弥合并发展;径向速度特征表现出的“中低层明显的辐合”预示着飑线的长时间维持.风廓线资料显示的“底层风顺转、低层到中层风向逆转”反映了垂直方向上冷暖平流的叠加导致平江10min内出现了3次雷暴大风.在发布雷暴大风预警时需重点关注移动速度较快的风暴单体;对移入静锥区的强回波进行预警时要考虑到很有可能并不是回波本身衰减造成的,而是受到静锥区的影响导致强回波减弱,故更应关注是否有中层径向辐合等其他显著特征的出现.
其他文献
通过对2016年9月22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发生的特大型滑坡灾害进行气象诊断分析,侧重对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客观预警产品进行评估检验,并对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南方副热带高压阻挡切变线南下,冷暖空气在楚雄地区长时间交汇辐合,持续性降永天气造成岩体饱和,最终引发滑坡灾害.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中考虑了前期累计雨量、风险区划、雨强贡献和衰减等权重
为了预估四川省的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口和经济影响,基于四川省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依据山洪沟的判别标准,使用GIS工具提取出全省范围的山洪沟,并结合坡度与降水耦合的关系建立了四川山洪危险性评价模型.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的21次山洪灾害为样本,利用2013年四川省人口和经济数据,建立了山洪灾害对人口和经济影响的预估模型.结论如下:提取出影响生命财产安全的山洪沟64346条;建立了
远洋地区缺乏常规观测资源,远海台风的预报主要依托数值预报以及大量卫星资料的同化支持.国外气象卫星和中国风云三号卫星提供了大量海区微波观测资料,但目前中国业务主要基于国外卫星资料开展同化应用,国产卫星尤其FY-3C微波资料的应用还较初步,尚未发挥应有效能.文中立足国产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业务中的应用需求,基于WRF模式及GSI技术框架,构建了FY-3C卫星微波温度计(MWTS-2)资料同化模块,并采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16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登陆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关系,给出2016年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中国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2016年3月3日至3月5日早,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分及周边内陆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海雾天气,大雾持续时间长达54h,成山头观测站能见度维持0m有48h.针对此次大雾过程中央气象台首次对外发布了海雾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海雾落区预报范围较实况有一定的偏差.文中利用卫星监测,结合海岛、海上平台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1°×0.1°)、NEARGOOS的
应用常规观测与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等多种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分散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移动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低空弱倒槽切变、东南急流、湿舌、弱对流抑制、北部冷空气南下为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渤海西南部发展加强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北移,与其前侧触发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合并加强,造成东南部局地强降雨
利用NCEP再分析高空资料和地面区域气象站资料融合,合成高密度探空资料场,计算2016年6月10日天津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高密度时、空场的各种参数,并结合雷达变分VDRAS资料,研究了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雹初始回波是在蒙古冷涡环流背景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环境条件下,由北京西部山区热力和动力强迫局地触发产生;进入平原区后,冷池与强风垂直切变共同作用使雹云得以发展维持;且渤海偏
将2004-2014年江西省的强对流天气分成短时强降水、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这三种主要类型,对它们发生前后的环境物理量、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风指数、抬升指数、整层比湿积分等能被用来较好地区分判识出风雹与短时强降水天气潜势;3-5月冰雹和雷暴大风发生前30min内的总地闪数差异不大,而6-9月发生雷暴大风前的总地闪数则为冰雹发生前的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高湿区.统计各项对流指数发现,Tg>30℃,TT>40℃,SI<
通过对发生在湖北省的四次影响较大的干、湿下击暴流个例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干下击暴流对应环境场能量条件普遍较好,动力水汽条件较差,湿下击暴流则动力水汽条件较好,能量条件略差;干、湿下击暴流均存在干空气的影响,卫星云图上表现为移动方向后侧“V”形凹槽,但干空气进入回波的高度不同,干下击暴流从中层进入回波内,湿下击暴流从高层进入回波顶;强反射率因子强度的减弱可能有干下击暴流的出现;中层径向辐合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