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承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人类必须基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对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从环境约束角度,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要求,是环境管理部门约束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有效措施.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是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各指标的规模限制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口规模.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为例,以环境承载力的几个主要分量作为人口规模的限制因子,分别计算各限制因子约束下的适度人口规模,根据“木桶原理”,取最小值作为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和大气环境、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均不会限制人口规模;在不排海的常规情景下,水环境容量明显不足,在排海情景下,水环境容量不足得到一定程度改善,COD和NH3-N的环境容量对应的适度人口分别为133.05万人和153.72万人,但仍无法满足北海市水环境功能要求.北海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取决于水环境容量,具体在130万至150万之间.目前,北海市170万人口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
其他文献
科学评估区域环境风险因子、识别重点环境风险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本研究结合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分布及环境信访投诉统计情况,科学识别环境风险源与风险因子,从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估环境污染、人为活动、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及其大小.本研究运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RBCA、概率模型、@RISK软件模拟出各风险发生的频率与风险值,计算龙岗区各风险值存在概率;然后对各个街道的环境
已有研究表明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感知存在偏差,即公众感知与客观数据不一致或不相符.公众感知空气质量的特点包括直观性、适应性和经验性,并受到人口学变量、社会经济因素和地区差异的影响.针对这一偏差在我国的表现,本文提出了三点启示:注重社会舆论导向,倡导理性公众感知;加强公众参与,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将公众感知纳入空气质量指标.
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着重抓好规划、机制和体制等创新,正确处理环境和经济、城市和乡村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产业、城镇和农村等绿色转型,加速开放流域治理公众参与,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等五个方面,提出太湖治理3.0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建议.
为改善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精细化的环境管理要求,根据《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2376-2013),开展济南市市域范围大气污染防治三区划定工作.首先,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依据市域范围的大气环境承载力、人口密度分布和生态环境敏感程度三个因素,形成大气污染防治三区划定初步方案.然后,结合相关区划规划一致性分析和现有工业园区空间分布状况,对初步划定方案进行调整,形成
本文利用计算机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水环境管理要求,提出建立可细分的三级水环境管控网格.在广州市三级水环境管控网格划分基础上,探索提出重点水体、水生态敏感区、污染物排放等三类水环境网格化管理方案.最后,总结本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实现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借鉴.
利用WRF耦合CALMET模式对大气环境系统进行解析,计算全国范围(36×36km)分辨率通风扩散系数分布,作为空气资源禀赋评估的依据.评估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空气资源禀赋整体呈现东低西高,南低北高,内陆闭塞区低,沿海平原地区高的分布趋势;同时,存在三大空气资源禀赋优质区,一是位于河北与陕西交界处的太行山脉和东北三省的长白山区域,二是位于西北部青海、新疆和西藏三省交接的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区域,三是
污染源排放量与河流水质响应关系的建立,是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关键.本文以小清河(济南段)为例,探讨小清河污染源排放量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将小清河分为睦里庄-还乡店段,还乡店-大码头段和大码头-辛丰庄段,利用一维水质模型与实测值相结合,得出小清河不同段COD的响应系数分别为94.3%、76.7%和76.6%,氨氮的响应系数分别为277.2%、85.7%和58.8%.
本文分析当代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环境空间分级管控需求及景观学科特点,指出景观行业应该从社区、城市等规划对象扩展到市域、区域以至国土尺度的环境空间规划,提出环境空间分级管控体系:按照尺度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宏观尺度应在国土功能区划的指导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景观生态格局及绿道等规划;中观尺度应进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及环境总体规划;微观尺度应进行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
在宜昌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得到市人大批复实施的背景下,为共享环境总体规划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与资源开发红线(“三条红线”)、满足提供规划实施与评估有效途径的实际需求,在市信息办及环保局现有业务信息系统现状评价基础上,综合运用GIS、海量空间数据管理、SOA架构、瓦片地图分发、移动GIS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V1.0),实现了“三条红线”等相关数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技术上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采用“识—评—落—融—分”的技术流程,提出了一套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与划分方法.结果表明:(1)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划分为三个层级: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黄线区和生态保护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