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二叠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含煤层位,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地层有宣威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合山组、兴文组、汪家寨组、翠屏山组、雾霖山组等,其中主要的含煤地层为宣威组、龙潭组和吴家坪组。宣威组主要分布在四川泯江-筠连-贵州赫章、戚宁-云南宣威-弥勒一线以西地区,代表陆源碎屑岩含煤地层。该组位于峨眉山玄武岩之上,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中下部相当于吴家坪阶,上部相当于长兴阶。主要岩性有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粒砂岩、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和煤。龙潭组分布于四川泯江-筠连-贵州赫章、戚宁-云南宣威-弥勒一线以东的川东南、滇东北、黔西北、黔西地区,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主要由粘土岩、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组成,夹灰岩,由西向东灰岩夹层增多,底部含黄铁矿粘土岩,与峨眉山玄武岩或茅口组灰岩假整合接触。吴家坪组分布于四川重庆、涪陵-贵州习水-遵义-贵阳一线以东的黔东、川东、湘西、鄂西广大地区,主要为灰岩相。该组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层,底部夹薄煤层,以含燧石团块、条带和硅质岩为特征。其剖面结构由下部含煤段和上部灰岩、硅质岩段组成。含煤段厚仅几米-几十米,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组成,含炭质泥岩及不稳定薄煤层。上部灰岩段由浅海相灰岩、泥灰岩、硅质岩及少量泥岩、砂岩和薄煤层组成。本文利用露头、钻孔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华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进行了岩石学、地层学方面的研究,共识别出砾岩类、砂岩类、化学岩类、泥质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5种岩石大类以及残积平原、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三角洲、障壁-潟湖、潮坪、浅海陆棚、碳酸盐台地、半深海和深海盆地等十余种沉积类型,综合分析各类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在平面上的分布,得出研究区二叠世含煤岩系与沉积环境协同演变关系如下:吴家坪早期:康滇古陆东侧物源以砾石碎屑供应为主,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从康滇古陆东侧向海的方向,沉积环境由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潮坪-碳酸盐台地过渡。在桂西北发育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的生物滩。在华夏古陆西缘和武夷古陆东南缘形成了曲流河-湖泊沉积。在武夷古陆、云开古陆和江南古陆之间发育三角洲、潮坪沉积。武夷古陆西南端和云开古陆西北端由于陆源碎屑供应充分而形成了三角洲沉积。在武夷古陆西北缘,受海水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而形成了狭长的碎屑岸线,广大地区发育了无三角洲的潮坪沉积。吴家坪晚期:中国南方分布有康滇古陆、华夏古陆、江南古陆、武夷古陆和云开古陆,此时海水主要来自西南方向。康滇古陆东侧沉积相带延续了吴家坪早期时的分布特征,沉积环境依旧由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潮坪-碳酸盐台地过渡;华夏古陆西缘和武夷古陆东南缘因陆源碎屑供应充分而继续发育曲流河-湖泊沉积组合,江南古陆受海水波及面积减小,原来的三角洲沉积也被浅海沉积所取代。长兴期:武夷古陆和江南古陆被海水淹没,变为水下隆起,此时海水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紧邻康滇古陆的东侧仍分布着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和曲流河-湖泊沉积,但曲流河-湖泊沉积组合带变窄,三角洲沉积组合的规模变小。一些三角洲由于海侵多遭破坏而废弃,形成了以潮坪、潟湖为主的沉积组合,煤层形成于潮坪和淤塞的潟湖之上,厚度变化较大。此时东南区沦为浅海,聚煤作用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