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中草药毒副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传统不认为有毒的中药如何首乌等的肝损害较多,一度引起民众、媒体、政府和学界激烈争论,严重影响着中医药声誉和信任度,已成为制约中药临床疗效发挥、安全用药和学科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亟待从中药安全用药需求出发寻找破局之道。方法:本文以何首乌为例,从其肝损害研究现状和问题分析切入,探讨何首乌肝损害的历史原因、客观真实性以及影响要素,反思中药毒性评价及合理制用研究的误区和问题,以期为提炼和构建符合中药安全用药需求的毒性客观评价及现代合理制用方法提供参考和启示。结果:综观中药毒性研究和风险评控现状,有三个较为典型的误区和问题:首先,目前药源性疾病诊断普遍存在"非西即中"定式思维,由于缺少客观证据佐证,使得中药时常蒙受"不白之冤"。而现代研究对中药毒副作用证据积累严重滞后,反过来又无法为自己"洗脱冤屈"。其次,"未标毒即无毒"的错误理念普遍存在,民众为了滋补、保健、养生随意应用中药,一些传统不认为有毒性的补益中药如何首乌、淫羊藿、补骨脂等的毒副反应发生量快速增长,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同时,由于传统毒性理论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不足,"大毒""有毒""小毒""无毒"划分粗略,量-毒、时-毒、证-毒关系不明,难以满足指导临床安全用药的实际需求。第三,当前中药毒性研究"传承不够、发扬不足"。古人总结形成的减毒、避毒的合理制用方法没有很好地被继承,如炮制减毒、配伍减毒、辨证用药减/避毒(十八反、十九畏、有故无殒)等;而一些先进的毒理学研究理念(转化毒理学、计算毒理学、替代毒理学)和先进检测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应用不足,对炮制减毒、配伍减毒、辨证用药减/避毒等中药毒性特色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阐释不清楚,极大地限制了中药毒性风险评控和合理用药。结论:由于中药与化学药在毒性研究需求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套用化学药的毒性评价研究模式难以满足中药毒性评价及合理制用的需求。突破当前中药毒性研究困局,发展和形成一套符合中药安全用药需求特点(以炮制减毒、配伍减毒、辨证用药减/避毒为核心,以早期毒性预测和累积毒性预警为重点)的现代中药毒性评价及合理制用方法体系,是提高中药临床安全应用水平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