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结扎治疗

来源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底静脉曲张(GV)破裂出血的治疗及再出血的预防,除药物治疗外,其他方法的选择仍存争议,目前倾向于无论其合并EV与否,首选治疗方法为EIS和(或)静脉内注射Histoacryl,近年有报道胃底静脉曲张结扎术也取较好疗效,本文予以介绍.
其他文献
本组内镜下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23例,解除梗阻症状总有效率90.3%,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的55%和单纯放疗的87%.不同的内镜下治疗从表1可见,以食管内支架最佳,症状缓解有效率100%.其次为微波凝固和药物注射加微波加温,分别为95.5%和92.4.单纯药物注射为76.2%.各组均高于单纯化疗.平均生存期,内镜介入治疗组优于化疗,短于放疗.局部注射加微波凝固分别为12.9个月和11.3个月.支架加
目的: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本正常胃黏膜(对照组,30例)、肠化生(30例)、不典型增生(22例)及胃癌(25例)组织中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快速尿素酶反应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PCNA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55,P<0.01);各组间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在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组中Hp感染者PCNA表达明显高
目的:对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EVL)加硬化与单纯硬化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对比.方法:为40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加硬化剂注射,为36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单纯硬化术治疗,追踪观察24个月,统计两组食管静脉曲张重新出现率、出血率.结果:单独采用EVL或EVS治疗门静脉高压EV并出血,二者各自有难以避免的不足,EVS的食管,并发症多,甚至发生食管狭窄及功能失调,复发出血率高,EVL的多次进行致
应用内镜下各种不同方法治疗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晚期食管癌、贲门癌及吻合口癌所致的食管、贲门、吻合狭窄患者52例,治疗后病变狭窄部位明显改善,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胃镜室从1985年起,改良自制了一些取出上消化道异物器械,成功地取出了一把两齿异物钳不能完成的和没有异物钳期间的许多上消化道异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现将我们自制改良的多功能小钩和圈套器予以介绍.
目的:探索常规方法无法安放的晚期食管癌伴完全性梗阻患者使用螺旋CT及内镜联合下安放术的可行性.方法:8例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61.5岁(47~82岁).主要表现严重进食困难,食后呕吐、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临床表观根据吞咽梗阻Stooler分级,全组均为Ⅳ级:经胃镜或钡餐病理检查证实为晚期食管或喷门癌,本组病例均因肿瘤晚期(癌肿侵润气管1例,癌肿转移肺转移1例、肝转移3例、浸润纵膈3例等因
目的: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巧.方法:1996年9月~2003年9月采用套帽法切除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84例中食管48例,胃36例.全组术前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84例中完全切除72例,85.71%,不完全切除12例中2例改手术治疗,1例放射治疗,余行微波或APC凝固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灶28例中,术后病理灶性癌变10例,35.7%;中度不典型增生灶1
应用Fujinon SP-701微探头超声胃镜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前后曲张静脉及侧枝循环的变化,分析影响疗效的原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依超声结果分为3组:(Ⅰ)单纯食管静脉曲和(EV).(Ⅱ)合并有食管旁静脉(PEV),但无交通支(PV).(Ⅲ)合并有食管旁静脉及交通枝.患者行EVL术后4、8、12周行超声胃镜检查,观察及测量EV、PEV、PV的
超声内镜由于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分辨率高,是一种诊断准确性高的新型影像学技术,目前已被用于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胰腺癌和内分泌肿瘤等诊断,胃肠道和胰胆系统恶性肿瘤的术前分期,还用于粗大胃黏膜的鉴别诊断等,且其适应证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普通内镜超声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影像学的资料,没有病理的资料,因此它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可以得到细胞或组织学的资料,提高了内镜超声的诊断性断,拓宽
虽然内镜超声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但内镜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兴盛起来,而不断涌现的各种介入用超声内镜,在超声影像上可以精确引导穿刺针进行穿刺,大大提高了可以进行EUS介入穿刺的范围.使内镜超声由单纯检查方法成为集诊断和治疗于一身的临床手段.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和内镜超声引导下和各种穿刺治疗赋予了内镜超声新的生命力,这极大地提高了内镜超声的应用范围.尤其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