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动态和综合防治研究

来源 :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武汉1年出现3个发生高峰期,以7月中旬发生量最大;合理修剪被害枝,以修剪枝叶20%~30%强度为宜,防治效果明显,吡虫啉、吡虫啉与百虫杀混配对该虫的防效为97.85%、93.34%,使用混配药剂,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其他文献
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线粒体参与或涉及昆虫细胞凋亡:凋亡的昆虫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通透性改变,线粒体结构破坏,多种凋亡活化和促凋亡因子定位于线粒体等。但线粒体介导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中最终重要的事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的释放,在双翅目昆虫和鳞翅目昆虫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本文对线粒体在昆虫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研究概况作了简略的介绍和评述。
苏云金芽孢杆菌(Bt)是一种安全、有效、环境友好型生物杀虫剂,随之广泛应用,害虫也对BT的毒素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因此进一步了解抗性发生的分子机制在Bt的应用中十分重要。本文对选育的抗Bt Cry1Ac毒素的细胞进行一些分子生物学比较研究。发现敏感细胞的膜蛋白制备物中存在两个与Bt Cry 1Ac毒素特异性结合的靶位点,分子量分别为37KD和34 KD;而抗性细胞膜制备物中只有34KD处的蛋白是与
本文以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家蝇(Musca domestica)为材料,利用PCR方法,通过Wolbachia的wsp基因的特异性扩增,进行了Wolbachia感染的初步检测。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家蝇和橘小实蝇都没有Wolbachia感染,而大头金蝇的胸部和腹部都发现有Wolbachia的感染。
在本研究中,首次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和斑蝥素钠这三种药物对Hep3B细胞系的IC50值依次为:3.06 ug/ml、1.17 ug/ml和1.41 ug/ml;对Hela细胞系的IC50值依次为;9.52 ug/ml、6.36 ug/ml和8.58 ug/ml。Hela细胞的电镜照片显示,在经
利用已知动物act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采用RT-PCR技术,首次从昆虫寄生索科线虫中获得actin基因cDNA部分序列,该序列长768 bp,共编码255个氨基酸,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actin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均在80%以上,与其他肌动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达97%以上。本研究填补了GenBank数据库中索科线虫内标参照基因的空白。
茉莉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伤信号分子,当植物被害虫取食时会使体内茉莉酸含量增加,诱导植物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影响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产卵选择。通过向植物施用外源茉莉酸可诱导植物产生同害虫取食诱导相似的防御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茉莉酸处理的植株,虽然小菜蛾蛹重和生长速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产卵选择和发育历期受到显著影响;经虫害处理的植株,虽然小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受到影响,但产卵选择、生长速率、蛹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由于害虫对化学农药已产生抗性,其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因此转基因抗虫水稻已成为代替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手段。但害虫对Bt水稻的潜在抗性风险已成为制约其推广和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害虫抗性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制定适宜的抗性治理策略已成为保障Bt水稻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害虫敏感基线研究则是成功实施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对
本研究针对环神农架区域生态烟叶产区的生态特点,调查了新、老烟区烟草虫害的主要种类,结果表明,老烟区烟田鉴定出烟草害虫种类36种,常发性害虫有地下害虫、烟青虫、烟蚜和直翅目食叶害虫,以切根种团和洞-刻叶种团为害最重;而新烟区烟田鉴定出烟草害虫52种,其中以切根种团、洞-刻叶种团和潜叶种团为害最重。本研究分析了生态烟叶产区主要害虫的防控重点,为环神农架区域生态烟叶产区害虫防治最佳管理操作规程的制订提供
研究结果表明,1.甜菜夜蛾在豫西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5代,在卢氏等高寒山区1年发生4代,各代危害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下旬、9月上旬、10月中旬。2.甜菜夜蛾在豫西地区每代历期21~42d,其中卵期3~6d,幼虫期9~18d,蛹期5~8d,成虫产卵前期2~4d,成虫寿命6~11d。3.成虫产卵具有选择性,最喜在大葱、十字花科蔬菜、灰灰菜、玉米、大豆等寄主上产卵,每头成虫产卵9块左右,每
小麦蚜虫是一类重要的小麦害虫,大发生年份造成的损失严重,准确预测大发生年份是进行统一防治的前提。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依据河北省定州市1986~2005年的麦蚜历年观测资料,建立了麦蚜灾变预测模型,残差检验表明该模型的回测精度达到94%以上。该模型成功预测了2005年为大发生年(该年没有用于建模),并预测2009年为下一个灾变年。文章最后还就此类模型的应用要领和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