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290含油混合物水平微肋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r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实验测定了HC290含油混合物水平微肋管(长2m,最大内径11.44mm)内的凝结换热系数,实验中所用润滑油是一种制冷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润滑油Suniso 3GS,润滑油浓度范围1.95﹪~5.28﹪;所用微肋管为内强化管,肋数60,肋高0.25.螺旋角20°.实验所取冷凝温度为40℃~45℃,质量流率范围40kg/(m<2>·s)~240kg/(m<2>·s).结果显示实验段冷凝平均换热系数(入口质量含汽率为,出口质量含汽率为0.1~0.25)随含油率的增加而降低,冷凝温度对平均换热系数几乎没有影响.同时文中得到了相应的经验关系式.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不凝性气体存在下的汽液界面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得到了温度和不凝性气体质量分数的关系式;与不凝性气体存在下的垂直壁面膜状冷凝边界层微分方程组的Rose积分近似解相配合,可以近似解出汽液界面温度等参数;本文进而给出了热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并以水蒸汽和空气混合气体为例进行了计算.
以空调工程热环境控制和冷冻冷藏设备为应用背景,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具有对称结构的封闭方腔内竖直板自然对流换热中的非线性现象.结果表明,在所考虑的Ra参数范围内,流动和换热随Ra的增加从稳态转变为非稳态,但不同初始场下周期性变化的临界Ra不同,并出现两个分支过程,而在临界Ra以上均呈现非周期性振荡特点.数值结果揭示了所研究问题中的非线性特点.
本文以常压去离子水为工质,对自然循环工况下上升加热段内单相水的局部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自然循环工况下上升加热段内工质的物性变化及由浮升力引起的自由流动对对流传热特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计算自然循环工况下上升加热段内单相水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进而对入口段对整个加热段总体传热计算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为了了解水平温度梯度作用时Czochralski(CZ)结构浅池内硅熔体热毛细对流的转变滞后特性,利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坩埚外壁被加热,半径为50mm,晶体半径为15mm,液池深度为3mm,坩埚外壁与晶体生长界面温差变化范围为6-27K.模拟结果表明,当逐渐增加温差时,在ΔT=9K处,二维轴对称流动转变为三维稳态流动,在ΔT=20.6K处,三维稳态流动转变为三维振荡流动;当逐渐
本文基于建立的多层板型建材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散发的模型,对建材不同层参数变化对建材散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环保型室内多层建材的生产以及降低多层建材VOC散发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台,对内径为8mm的蛇形管内R141b工质流动沸腾核化特性进行了可视化观测,整理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实验表明,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气泡之间会发生追击、融合等现象;加大热流密度会造成气相成长速度加快、气液界面振荡加剧.
结晶水合盐存在的两个严重的问题-过冷和析出,这大大限制了结晶水合盐的广泛使用.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可能用于中常温蓄热的相变材料-八水氢氧化钡,并对其蓄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发现,这种材料不存在其它结晶水合盐或水合碱那样严重的过冷和析出现象.在经历几百次循环之后,其性能仍相当稳定.它的蓄热密度非常高,达570J/cc,因此如果能解决好它的封装问题,消除其毒性,将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相变材料.
本文主要对矩形轴向槽道毛细热管在重力场作用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制订AMS-02热控制系统的地面热真空测试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场对毛细热管的传热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热管处于垂直且热源位于顶端时,重力对管内毛细力负面影响最大,热管将会在较低的热负荷下达到工作极限.
为探明外加电场作用下,不同工质对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本文采用了FC-72、R11、R113和R123四种工质,定量研究了两相系统中汽泡周围电场分布特性,探讨了工质介电常数对汽泡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质介电常数的增加,电场非均匀性增强,电场对汽泡的作用加剧.这为不同工质对EHD沸腾强化效果不同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实验研究了几种不同强化机制设计的传热强化管的蒸汽冷凝传热过程,对比大气压下,管内不同冷却水Re数,管外侧蒸汽冷凝系统的冷凝传热性能.本文实验范围内,管内具有较大传热膜系数,总传热系数主要由管外侧冷凝传热膜系数控制.实验发现,根据场协同效应强化传热机制而设计的管型中,FSB-2由于管壁形状结构对蒸汽冷凝液膜也有较大扰动作用,其强化效果优于FSB-1.本文利用界面效应强化蒸汽冷凝传热机理开发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