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来源 :第三届兰茂论坛暨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且随着气候变化及生活环境改变,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综述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概况、致病机制和抗生素治疗、雾化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的方法.概括了中医辨证论治五则治法及方药,包括清热解毒,宣肺平喘,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祛瘀、清肺化痰,扶正固本、止咳化痰,养阴润肺,清燥止咳等,对临床有一定参考借鉴。
其他文献
对气化理论的认识气化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李教授认为气是描述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运动变化与人和自然息息相关,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蓄育,气终而象变."古代医家对气化理论曾提出很多观点.金元大家刘完素认为,"玄府"为人体与自然气化之通道,不单指汗孔.他指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碰得到以"不得卧"相类似的一些症状,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总结"不得卧"的病因病机,如水饮、痰湿、虚火、实邪,从五脏理论探讨"不得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汗,中医分生理性出汗及病理性出汗两类,汗出的多少、部位、性质等,反映人体是否处于"气化"正常,阴阳平和的状态."汗"同时也是人体正邪交争、胜复转换的关键证候.病理性出汗,即"汗证",是指人体异常汗出的一种中医内科疾病,汗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在其他疾病中伴随出现.目前中医治疗汗证,往往以脏腑辨证为主,见汗敛汗,辨证模式单一,思维局限.中医对"饮证"的理解,则较为深刻,自《内经》、《伤寒》以来就基本
目的:探索小儿咳嗽方治疗小儿急性咽炎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治疗的60例3-9岁急性咽炎型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41例,占68.33%;显效11例,占18.33%;有效5例,占8.33%;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为95%.结论:小儿咳嗽方对小儿咳嗽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笔者遵循三因制宜法,结合患儿所在地区的地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约30%的1型糖尿病和20%-50%的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寻求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和药物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目标之一.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多以治疗基础疾病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降血糖、保护肾功能、提高疗效及延缓疾病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等方面.导师李琦教授行医30余年,积累大量临床经验,推崇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历代医家在临床上根据汗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了许多治疗方法,较常见的方法有益气固表法、收敛止汗法、调和营卫法、滋阴降火法、清热止汗法等,其治疗方法大都根据人体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来确立.但在临床实践中对一些汗证用以上的一些大法治疗效果很差,导师在临床上治疗一些汗证,通过辨证论治采用温阳化饮利水的大法治疗往往取得预想不到的疗效.对这种汗证从饮论治,其他医家还未及论述.针对导师的
目的:分析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干预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应用中医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
喘证是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不得平卧,鼻翼扇动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喘证即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表现为多种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它是临床的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尤其在冬春之季好发于老年人群中,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其在临床中将更加多见.然而西医在治疗喘时常常用抗生素及大量的激素,有其较大的局限性及副作用.因此中医辩治喘将大有可为.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在对喘的辨治的阐述中,既言证候,又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俗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及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参附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于急救的中成药针剂,本文通过对参附注射液中红参和附子两种主要成分的中药理论研究,来探讨其对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一些体会。
缺血性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重疾病,尽管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因缺血性中风而致残、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依然是未来国际脑研究关注与探索的重要领域.由于瘀血贯穿于缺血性中风的全过程,重视其发病环节、时间窗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于提高活血化瘀研究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活血化疲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剂选择也应“因人而异”或“因病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