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冰川底部产甲烷菌活性和多样性研究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候变暖冰退期,冰盖底部沉积物暴露后在微生物作用下的甲烷释放潜力近年引起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但相关的实验研究还相当缺乏,尤其是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研究更鲜有报道。本研究尝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体外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东南极冰川底部产甲烷菌活性和群落结构对温度和底物的响应。
其他文献
南极洲具有极端的气候条件,南极大陆的地震观测远远落后其他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开始对南极地震观测深入研究。本次考察不仅观测到了清晰的远震记录,而且观测到了长城站附近的微震记录,同时还观测到了疑似冰震的记录。
文章介绍一种时间域面波震级计算方法。通过零相位Butterworth数字滤波后获得周期范围8~25s的Rayleigh面波波形,读取峰值振幅计算面波震级。该方法扩展了地震事件测量的资料使用范围。对于较小的地震事件,可以利用面波震级评估事件尺寸,不再局限于近场震级。
随着首都圈测震台网改扩建工程的不断实施,该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应用这些资料开展首都圈区域ML震级测算当中的量规函数及台站校正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了此计算方法的原理,这些研究计算对于地震学的基础研究、首都圈地区的抗震设防的相关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Ms8.0地震,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四川地区台网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强震记录。本文利用此次地震的强震记录,运用多时间窗线性反演的方法研究本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并估计出地震断层主要由北川,彭灌两条平行断层组成。
通过搜集河北地区地震波资料,采用了更多的数据,不仅求得了全区内的应力场,而且还得到了二维的空间分布形态,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据此可以判定河北地区应力场分布具有很大的空间不均匀性,最大压应力方向主要沿北东和北北东向,最小压应力主轴T轴为NW-SE向和近NS向,并且都接近于水平向,表明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
运用全波形模拟研究盈江地区6次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特征,得到了160个ML3.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盈江地区6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伴随少量正断层。这一特征和盈江地区所受区域应力控制有关。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中部及西部地区的远震P波到时资料进行反演,得到了西藏中部和西部的地区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并由此速度结构认为印度大陆的北向俯冲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挑选来自240个Mb4.5级左右的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地壳内地震的高信噪比垂直分量波形记录7545条,提取0.05~10.0Hz的Lg波振幅谱,建立衰减因子Q值成像的数据集。根据Lg波振幅谱数据,分别提取单台和双台资料。单台和双台资料资料联合反演,获得高分辨率的宽频带Lg波衰减模型。
Recent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heat release from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Himalay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However,studies related to land surface hea
随着近20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气溶胶浓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PM2.5质量浓度的近地面在位测量被普遍认为是较准确的方法,但是广域覆盖性和空间连续性的缺乏为环境监测和健康研究带来了困难.卫星遥感可实现大空间范围测量,可支撑地面监测网,提供空间覆盖的PM2.5估计.然而,遥感测量的光学量与颗粒物质量的转换成为了当前研究的挑战,直接将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近地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