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10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生理条件下角膜是无血管的透明组织,但在炎症、化学烧伤、感染等病理状态下,角膜组织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病变组织的炎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浸润,最终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研究发现NK细胞具有调节病理性新生血管发生的能力,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10(BCL-10)能够影响NK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因此推测BCL-10可能通过调节NK细胞的活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参与调节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生。目的:探讨BCL-10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实验选用BCL-10基因敲除小鼠和同背景的小鼠为研究对象(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小鼠,同背景的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小鼠),NaOH碱烧伤法构建角膜新生血管模型。2周后取小鼠眼球获取角膜组织,全角膜铺片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情况;选用CD49b以及NK1.1为NK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小鼠角膜组织内NK细胞迁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烧伤角膜组织内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向角膜组织的迁移情况;RT-PCR法检测分析角膜组织内相关促血管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ERK1/ERK2等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于2周后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BCL-10基因敲除小鼠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数目显著降低;流式检测结果显示F4/80阳性巨噬细胞在BCL-10基因敲除小鼠角膜组织内迁移数目显著降低;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BCL-10基因敲除小鼠角膜组织内VEGF、bFGF以及MCP-1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L-10基因敲除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机制与BCL-10敲除后,巨噬细胞迁移数目巨减少,VEGF、bFGF以及MCP-1表达降低相关。
其他文献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些社会转折的产生和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会议
<正>纵观人类数百万年的发展史,地球养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同时,地球也以各种自然灾害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生命的顽强。保护自然,趋利避害,珍爱生命,防灾
会议
对一种新型抗燃气腐蚀长寿命定向凝固Ni-Cr-Co高温合金中的MC和M3B2相进行了研究,说明了合金铸态及热处理态下所析出的MC和M3B2相的形貌特征及其分布。 A new kind of MC and M3B2 phase in the l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
针对因水电站黑起动等特殊运行工况引发的水位突变,使所在水域停泊的船舶易发生翻沉、搁浅等情况,开发并研制出了船载便携式水位突变预警仪。该预警仪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