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疾病与眼部缺血性疾病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眼缺血性疾病与颈动脉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01/2015-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限缺血性疾病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包括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0例(单眼4例,双眼6例)、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阻塞13例(单眼9例,双眼4例)、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7例(单眼2例,双眼1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伴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4例,脑梗塞1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结果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9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5例伴硬化斑块,2例有狭窄;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阻塞:1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7例伴硬化斑块,4例有狭窄,1例有闭塞.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4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2例伴硬化斑块;动眼神经麻痹: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结论 31例眼缺血性疾病患者中23例占74.2%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5例占48.4%伴硬化斑块,7例占22.5%管腔狭窄,1例占3.2%有闭塞.在各类眼缺血性疾病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眼外肌麻痹约75%与颈动脉疾病的发生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质量管理工具降低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调剂称量误差.方法:对我院2016年1-5月58例称量误差超限(称量误差≥5%)的处方进行回顾分析,利用质量管理工具最终确定能有效降低中药饮片调剂称量误差措施.结果:影响我院门诊药师调配质量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不严谨,调剂操作不规范,工作环节不完善,奖惩机制不明确.有效降低中药饮片调剂称量误差措施包括:端正工作态度,加强职业道德培训,规范处方调配流程,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院各项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药事服务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药药事服务作为其中的一项服务内容,亟待提升。当前,中药药事服务的确仍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问题。比如取药等候时间过长,用药交待不清晰,用药咨询流于形式,用药安全信息缺乏,用药教育不到位,代煎药品取药不便等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调剂药师数量不足、缺乏专职临床药师、服务意识欠缺、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绩效分配不平衡、就医患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见食不香或食欲不振或胃纳不佳,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其发病原因众多。长期厌食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厌食之因首当细审,有脾胃内在因素,亦有食物及环境等外部因素。治疗方法多以口服锌制剂或肠道微生态制剂,疗效欠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李燕宁教授行医30载,临床经验丰富,对小儿厌食有其独特见解,李老提出小儿厌食病变部位在脾胃,但与肝脏有密切关系,在辨
会议
目的 探讨针刺+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南院中医针灸科门诊就诊,符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为30例。研究组进行针灸治疗+口服来曲唑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排卵征象、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BBT)情况,以及
目的:研究加味金粟丹对儿童高热惊厥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高热惊厥患儿250例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除了急性期的处理外不作治疗。治疗组服用加味金粟丹2个月。两组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高热惊厥的复发率,惊厥的最低体温和脑电图的异常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最低惊厥体温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脑电图异常改变率下降更显著。结论 加味金粟丹预防儿童高热惊厥的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背景:临床上,运用滋阴泻火方可有效的延缓青春期提前/性早熟儿童的青春期发育进程.我们以青春期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滋阴泻火方对大鼠青春期启动的影响以及对下丘脑mTOR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药延缓青春期启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CHM组、NS组,每组20只.22日龄开始,给予CHM组滋阴泻火方灌胃,N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青春期启动前选取28日龄、31
介绍倪菊秀主任运用宣肺平喘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经验。小儿哮喘以“伏痰”为发病关键,外邪为重要诱因;发作期多见风邪外束、痰热内蕴,遣方以宣肺化痰、祛风平喘为大法。
目的:探讨消瘀散贴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脱落3例,给予消瘀散贴膏外敷治疗;对照组60例,脱落2例,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扶他林)外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VAS量表、WOMAC量表及15m直线行走时间、连续5次坐-立时间来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EUSA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软骨代谢标志物COMP和CTX-Ⅱ的变化
目的:探讨多区域切剥缝合术治疗重度血栓性外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外科初次住院手术的80例重度血栓性外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行多区域切剥缝合术,对照组予行传统血栓外痔剥离术.比较两组治愈率、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安全性,统计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多区域切剥缝合术组与传统血栓外痔剥离术组两者治愈率分别为98.5%和9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