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东马阴银锰铅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步分析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卢氏县东马阴地区的银锰铅矿床为层控矿床,既受栾川群煤窑沟组地层控制,又受后期中低温岩浆热液的影响,属沉积-改造型矿床(风化锰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探讨,为寻找同类矿床提供理论根据。
  [关键词]卢氏县东马阴;银锰铅矿床;地质特征;层控矿床;沉积-改造型矿床
  1)区域地质特征
  东马阴银锰铅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台隆熊耳山古地块的南端,石门-杜关向斜的南翼。区域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卢明小区,主要有弧前盆地冒地槽沉积的中元古界官道口群(Pt2g)和栾川群(Pt3lc)优地槽沉积或俯冲杂岩的中元古界宽坪群(Pt2kp),以及震旦系的二郎坪群(Pz1c),中生界的白垩系(K)和上三叠系(T3)古近系(E)和零星出露的少量熊耳群(Pt2x)火山岩地层。区域上的深断裂从北往南依次为卢氏-马超营断裂,黑沟-栾川断裂以及瓦穴子断裂,均呈北西西向延伸,三条断裂基本控制了区域上的成矿格局,特别是黑沟-栾川断裂为熊耳山古地块的南界,北秦岭褶皱造山带的北界,把南北划分成两套不同的地层构造体系。该区就在卢氏-马超营断裂和黑沟-栾川断裂之间。区域上的岩浆活动也较强烈。有早期的辉绿岩、变绿长岩、燕山期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等,其中花岗岩、闪长岩在区域上呈北西西间串珠状展布,规模较大,对区域成矿有很大影响。


  2)矿区地质
  2.1地层
  该区地层主要是出露在北端和南端的官道口群(Pt2g)和中部大面积的栾川群(Pt3lc)1、官道口群。该套地层为滨-浅海相沉积,岩性较简单,主要为白云岩、灰岩、大理岩、绢云片岩等。2、栾川群。为一套陆-浅海相沉积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碳质千枚岩,绢云片岩,局部夹少量长石石英砂岩,叠层石及煤线。该区主要矿产分布于栾川群地层中,该区的银锰铅矿脉(层)赋存于栾川群煤窑沟组(Pt3my)地层的下部,该组地层岩性分为:下部片岩和大理岩互层夹少量变质细砂岩;中部厚层白云岩及含叠层石大理岩;上部以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含两层石煤及叠层石白云岩。
  2.2构造
  该区的构造主要为断裂、褶皱和挤压片理。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的层间构造,区内断层有F1、F2。F1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栾川群煤窑沟组与官道口群的接触部位。为马超营深大断裂,区内长7.5km,呈北西向延伸。F2断层:位地矿区北部,呈北西西向,长约950m。其它不详(因原报告未叙述)。在该区北部的北西西向层间构造为银锰铅矿脉的主要控矿构造,由于受褶皱、鞘褶皱等柔流作用形成的褶皱发育。挤压片理在该区发育普遍,一般的矿脉或蚀变带均与其附近的片理产状一致。
  3)矿床成因
  根据该区矿脉地质特征分析,矿石结构构造的研究,认为该区的银锰铅矿床为层控矿床,既受栾川群煤窑沟组地层控,又受后期中低温岩浆热液的影响,属沉积-改造型矿床(风化锰矿床)。
  3.1矿源层依据
  1、煤窑沟组为滨-浅海相沉积的一套地层,主要岩性白云质灰岩、大理岩、绢云片岩,底部含少量变质砂岩。矿脉产出于煤窑沟组下部的大理岩、白云质灰岩中,层位比较稳定。2、H9下部的H10、H11的黄铁矿、方铅矿石呈条带状产出,明显地是受挤压、分异作用形成的。3、H9、H10和H11等矿脉的围岩为硅化大理岩,是原来的白云质灰岩变质而成的。4、Ag、Pb和Mn在地壳中的丰度分别为0.07ppm、13ppm、1100ppm,而从煤窑沟组下部,北西西向层间构造带附近采的两个灰岩样品的分析结果分别是Ag:5.5和4.8ppm,Pb:180和130ppm,Mn:750和780ppm,Ag是地球丰度的70倍左右,Pb是10倍以上,Mn略低于地壳丰度值。Ag、Pb均高符合该区样品统计中二者相关性好的规律,也为该区银铅矿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Mn是由于后期的改造,进一步富集,使围岩中含量偏低。5、该区北部的构造蚀变带不含银矿,认为与围岩的含银量肯定有关系。
  3.2后期改造依据
  后期的改造包括构造作用和热液作用两部分。构造作用主要是褶皱作用,次要的是断裂作用,对成矿物质的再富集有一定影响,同时还可能对矿体产生一定的破碎作用。熱液作用的发生有可能在构造作用进行过程中紧随发生,也有可能在其以后,沿构造软弱部位上升,使矿体再富集。还有存在更晚期的构造,在热液作用以后发生,也有可能是原较早期构造活动的持续,主要对矿体产生一定破坏作用。
  3.3成矿物质的迁移方式
  该区成矿物质的迁移方式有两种,一为构造作用的原地富集(分异作用),二为热液的活化转移。构造作用的富集只是初步的成矿,仅是承前启后,主要为热液作用开辟了运输通道。热液从下部上升,流经围岩(白云质灰岩)时必然要同围岩进行物质交换,围岩中的锰矿物及少量含银方铅矿就会进入热液中,当上升到一定的构造部位,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热液中的矿物质就会依次沉淀,并逐步富集成矿。由于地表水的不断补给,使热液能够循环往复进行,这样,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时期,在构造的合适部位就形成了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
  3.4容矿场所
  主要的容矿构造为北西西向的层间构造带,背斜轴部为最有利容矿场所,一般的富矿体均集中于此部位。
  3.5控矿因素
  根据野外观察及以上成因分析,认为控矿因素有以下几项:①地层控矿-栾川群的煤窑沟组初始矿源层,主要的成矿物质均来源于此套地层中。②岩浆岩控矿-燕山期的中酸性闪长岩体侵入,为本区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提供了动力来源(即热源)。该区的矿脉大多聚集于闪长岩体附近。③构造控矿-北西西向的层间构造带严格控制着矿脉的产状,规模及展布方向;褶皱对矿脉的形态,产状及成矿物质富集有很大影响,一般的富矿体多集中于背斜的轴部。
  参考文献
  [1]蔡自强,马玉杰.河南省卢氏县东马阴-栾川县金矿普查区占用国家矿产地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内部材料.
其他文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展示、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而公益性文化则是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之基础。商洛应当巧借加入国家、陕西经济开发区东风,抓住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契机,从建设公益性文化着手,乘势而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公益性文化事业(也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