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学生评教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7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97156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的学生评教体系系统设计需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思想为准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教体系.选择学生与同行专家为评价主体,评价方案的设计注重评价主体意见,按照课程类型设置不同评价指标,避免评价指标的单一化.并按照教学体系特点分析影响评价结果正确性的背景特征.根据评价主体特点设置动态评价权重,将权重结果引入数据分析,可以确保数据更加趋向于合理.
其他文献
博士后制度建立30年来,随着人才高消费的降温和博士后规模的大幅扩大,博士后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博士后出现就业问题的因素包括博士后自身内在因素、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因素和博士后培养体制因素.博士后就业问题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学校博管办和就业部门的积极有效引导,还需要博士后提高就业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宽博士后的就业途径:国家主管部门出台就业政策,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
中山大学将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中去考虑,紧密与学校出台的专职科研人员管理办法相结合,制定具有博士后特色的、多种经费来源的博士后人员年薪制收入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博士后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证层面研究博士后发展政策,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为例,通过政策分析来探究博士后发展政策是如何被实施,以及在内外环境变化中是如何被修正与重构的,以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为解决当前中国博士后管理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师资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由于其制度本身存在待遇保障、学术要求、身份管理等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从而制约该项制度的有效推广.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为例,分析并探讨师资博士后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有潜力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人才,1985年中国率先试行了博士后制度.通过在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里建立优势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挑选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学术人才进站,支持其在两年期限内自主选择课题从事研究工作,从而培养和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中国与国外的博士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政策和管理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博士后制度,探讨博士后与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实行数年,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博士后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学术环境中的竞争力还较弱.因此,在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下,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博士后培养方式,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从香港地区博士后培养制度和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香港博士后与导师的角色定位、经费使用、薪资水平以及合作方式,并对中国博士后培养政策、学术交流、人才引进,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方
本文在分析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过程中,合作导师所发挥的作用及博士后应承担的角色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就博士后如何与导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问题,在沟通与交流、研究团队、重大项目等方面给出了几点体会,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推动力.博士后在成才过程中,合作导师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导师能否在博士后的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质量.但是随着博士后招收规模的扩大,博士后与其合作导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作导师对博士后只重使用而轻培养的情况.为此,本文以明确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角色定位为出发点,探讨博士后培养
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标志,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成为了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在新世纪的重要人才战略目标.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构成,推动博士后人才国际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博士后工作的重点内容,博士后人才国际化是国家和地方的期望和要求,如何提高博士后人才国际化水平是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30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博士后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的核心.合作导师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良师益友,是博士后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和科学创新的咨询师.本文根据博士后的亲身工作经历,浅析了博士后与合作导师之间的关系和其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