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毫村营盘寨石板民居建房习俗研究

来源 :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kang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表征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人性化和地方特色化的展现.民居建筑是历史文化村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建筑是文化的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本身包含有许许多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了解一个社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点.笔者以拉毫村营盘寨为调研地,拉毫的民居建筑是该地区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环境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体现.营盘寨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房屋营造技艺、建房习俗、石材的选择、选址以及装饰艺术等都是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社区群众的审美再现.本文依据笔者在营盘寨的田野调查经历,针对营盘寨石板民居建房过程中的相关习俗进行探讨研究.
其他文献
文化记忆是社会的超长期记忆,是理解历史的极佳切入点,同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这一主题,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抽象概念的具体空间形态上的呈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的城市化.同时,PM2.5污染加重,并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转变了城乡地域系统内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这必然改变PM2.5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特别注重城市历史保护.本文以1934年建成使用纽约“高线”(High Line,高架铁路)到1980年代“高线”停运,再到2006
在绍兴市冢斜村田野调查基础上,讨论了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整体性和活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发展相协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冢斜村
传统聚落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其特有的防御形式,以及相应的防御空间体系.后农业时代以来,堡寨聚落作为一种典型的防御型聚落,正出于极度的衰落之中,防御空间体系
向东穿过流浪汉成堆的奥伯鲍姆桥(Oberbaumbrücke),左转沿施普雷河岸即是柏林墙东边画廊.柏林墙这种以涂鸦为媒介的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西德艺术家埃尔斯纳(Elsner)创
永秦庄寨是闽东地区乡土建筑的代表,其建筑特征、文化特征和宗族传承等反映了文化与建筑技艺的传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当前庄寨普遍面临着人口外迁、
古村落通常被称为是“活的历史博物馆”,它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文章以山东省邹城上九山古村落为例,从活化利用模式角度对其旅游开发进行深入探析,发现其在旅游
本文以北戴河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现存传统院落的存在现状和建筑特色,并对村中不同的院落形式进行分类分析与研究,探讨如何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措施体系,并从“
传统村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民间文化、风俗习惯,是广大村民赖以生活的地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下降并遭受到了很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