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探方法在克旗地热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agua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综合物探方法结合地质力学分析法,确定了内蒙古赤峰克旗与地热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其性质,圈定了热水涌出基岩的位置和次生层状热水的分布范围,地质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及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首先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省夏季降水,第一类雨型是山西省夏季一致多雨型,并给出此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和相应的典型年份。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夏季一致多雨年对应偏强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La Nina事件(冷水事件
简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气象灾害情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造成广西严重灾害的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的分布特征及灾害损失情况。结果显示,1994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暴雨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其它特大暴雨洪涝发生在1996、1998、2001年和2005年;特大干旱损失最严重的是2003年;出现热带气旋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2001年的灾损最严重。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4月广西发生频繁的几次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很小,冷空气从高层沿等熵面下滑的过程中绝对涡度增加,导致气旋性涡度的发展加强,为冰雹、大风天气的易发地;在低层为弱对流稳定的层结下(MPV1>O),有MPV2<0,使湿斜压不稳定增强,倾斜涡度得以发展,且MPV1和MPV2数量级相当,即正压过程与斜压过程同样重要;分析发现强对流
2006年的6月8日,广西梧州出现307mm的特大暴雨,造成地质灾害险情3019处,诱发山体滑坡2748处,全市受灾人口63.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这是广西有记载以来。所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这起罕见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短历时超强度的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特定的地质环境。梧州市是一座山
现场视察以探测目标的非稳态性、复杂性,探测方法实施的受限性和采集数据的入侵性区别于其他地球物理探测应用学科,形成了有自己明显特点的专门学科.本文论述了自《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后国内外现场视察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对现场视察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的特征和效果以及所取得的基本认识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并对该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趋势和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文根据中国某个地震台网部分台站记录到的一次爆破及地震事件的波形,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信号波形进行分析,从初步的分析结果看,小当量事件的性质差异不明显,此次爆破事件与天然地震频谱近似,仅在高频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研究工程勘察中普遍应用的瞬变电磁测深法对地下洞体的探测能力问题,进行了不同地电模型的地下洞体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并且对地下洞体的瞬变电磁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应用瞬变电磁法在煤矿上进行测试,处理结果得到钻孔的很好验证.从模型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看,瞬变电磁法被证明是一种探测地下洞体的有效手段.
本文提出了用高频电磁波地质雷达信息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方法.传统概念认为电磁波特性信息与介质强度无关,随着电磁波技术发展和设备性能的提高,事实表明两者是相关的.该测试方法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阐述了地质雷达信息测定混凝土内部强度的原理,该技术方法在室内模型试验测定和实际应用上是行之有效的,有规律可循,可为今后施工现场和竣工的结构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提供相关信息和依据.
遥感图像处理在目标侦察和打击效果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所涉及的地球物理问题作为遥感图像成像传输后期处理等一系列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对图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侦察遥感图像处理中影响遥感中光学和微波(主要是星载SAR图像)成像方面的地球物理问题,初步探讨了针对两种影响机制相应的处理方法.特别探讨了利用人工技术改变局部空间环境对遥感图像的影响,从而为能较好利用地球物理空间环境,合理处理侦察遥感图像
本文简述了利用纳米碳纤维进行无源电磁干扰的基本思路,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电磁波干扰的物理机理,提出了由不同尺寸气相生长碳纤维组成的干扰云多波段干扰电磁波的设计思想:利用碳纳米管干扰红外波、纳米碳纤维干扰毫米波和碳纤维干扰厘米波.最后,对螺旋型气相生长碳纤维的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