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概述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介绍了进行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接着综述了近年来在饮用水深度处理方面常用的深度净化技术,即预氧化、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膜法和紫外线消毒法。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高锰酸盐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工艺中高锰酸盐采用复合药剂形式,投量为1.5~3.0mg/L,混凝剂聚氯化铝为60mg/L的情况下,氧化处理微污染黄河水,试验结果表明经高锰酸盐预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其中CODcr去除率为64.6%,色度去除率达80.4%,浊度去除率达90.1%,显著提高了净水水质。
使用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滦河水的研究,讨论了FeCl3、PFS、Al2(SO4)3、PAC四种混凝剂在不同浓度下对滦河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对浊度还是对有机物的去除,铁系混凝剂均优于铝系混凝剂;并且四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受pH值的影响。同时本次试验表明了混凝作为膜技术的预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出水水质和缓解膜污染。当三氯化铁的投加量为35mg/L时,该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在95%以上,对有机物
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其主要特点是面源污染导致湖泊的氮、磷富营养化。目前在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农业面源污染认识不足,控制措施不力,影响了治理效果。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详细介绍了灰色马尔柯夫法及其预测模型,包括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和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构造,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编制预测表、预测值的计算等。并利用1994-2007年年降水量序列,应用灰色马尔柯夫法对海河流域降水量进行了预测,得出2008年海河流域降水量为平年,预测值为483.2mm,其变动范围为416~551mm。对海河流域的降水量进行预测对于防汛抗旱,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有序调动水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复合环境矿物材料对水污染物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可以去除雨水中的磷。将复合环境矿物材料(FC)用于处理雨水中总磷,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处理得到处理的最佳条件:处理时间4.0h、用量3.0g、pH为8。此时雨水中总磷去除率达到96.41%,而且可以重复使用,为环境矿物材料用于更广的领域提供了依据。
运行实践表明凤凰河二沟末端治污工程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等特点,在其出水水质中BOD5、CODcr、NH3-N、SS、TP五项水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但仅对BOD5、CODcr、NH3-N三个水污染物的削减率达到了其设计削减要求;SS削减率为94.1%,未达到设计削减95.7%的要求,TP仅为69.5%,未达到设计削减88.9%的要求。提出在改进人工湿地工艺时,应把降TP
明渠水槽闸门调控实验表明,通过合理的调度,闸门可以起到既保证上游污染物通过闸门,减少闸前污染物质的聚集,又可降低闸下河道沿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的作用。本文采用典型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实验进行模拟,网络学习和检验两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精度,为进一步认识闸门调控下河道污染物迁移规律提供了分析方法。
为了控制暴雨期河流泄洪对滇池及其入湖河流的污染冲击负荷,试验优选了5种单一或组合填料,研究了其对氮磷污染负荷的削减效果以及抗氮磷冲击负荷的能力。结果表明:废混凝土/沸石/煤渣组合有较好的抗氨氮、总氮冲击负荷能力,平均削减负荷量分别为22.9g/(m2·d)和25.3g/(m2·d);废砖块,废混凝土/沸石/煤渣组合对亚硝氮和总磷有较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前者对这两种污染物的负荷削减量最高分别为1.6
本研究通过向培养液通入CO2而改变培养液的pH值,并使其培养期间内呈酸性条件的方法来考察获得的酸性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pH值为6.0、通气频率为每日2次的酸化槽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抑制程度较弱,在培养期间酸化槽中叶绿素a浓度较空白槽最大仅减少了32.6%.设定pH为5.5、6.0、及6.5且通气频率为每日4次的试验结果表明,pH为5.5、6.0的酸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SOM神经网络的湖泊水质评价模型,用于太湖10个监测站点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中。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降维处理,然后将得到的因子得分矩阵输入到SOM神经网络中,进而模拟出反映太湖不同营养类型的值,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该模型大大改善了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管理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