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篮球运动中,投篮命中率的高低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人们对影响投篮命中率因素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并在技术、生理和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然而,由于研究手段和研究思路等的限制,还有一些问题仍然处于争论中,没有得到解决。如瞄准点是不是影响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实际投篮操作中是否存在瞄准点,瞄准点是篮圈前沿、篮圈中心、篮圈后沿还是整个篮圈,不同的瞄准点对命中率有何影响?从动作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对篮圈位置和距离的感知必然影响投篮动作控制过程,而动作控制的精确与否与本体感觉的精确性高度相关。运动员的本体感觉对命中率有何影响?是否可以通过本体感觉的提升提高投篮命中率?本研究就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聚焦,通过客观的眼动记录方式和实验干预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为篮球技术理论和篮球训练实践提供支持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是不同瞄准点和本体感觉对投篮命中率影响的相关性探索;研究二是通过干预瞄准点的变化和训练本体感觉观察其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对瞄准点的记录采用德国SMI公司研制的ETGTM眼镜式眼动仪,样率设置为60Hz;本体感觉测量握力准确性、肘关节动觉方位辨别、手指稳定性、动作稳定性和手动觉方位辨别,分别采用CWL-I型电子握力计、BD-II-301型肘关节动觉方位辨别仪、BD-II-304A型动作稳定性测试仪和BD-II-308手动觉方位辨别仪测量。研究一选取了60名篮球专项男生,分别对瞄准点位置、本体感觉指标及投篮命中率进行测试,考察不同瞄准点位置和本体感觉与投篮命中率的关系;研究二对该60名被试采用组间设计,考察不改变位置瞄准点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之后,选取本体感觉排名靠后的40名被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进行9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进行等时等量的投篮练习。干预结束后,考察两组的本体感觉和投篮命中率。研究结果:研究一发现:以篮圈前沿为瞄准点的投篮组共15人,组均命中率最高,为63.56%;以篮圈后沿为瞄准点的投篮组共12人,组均命中率最低,为49.17%;以整个篮圈为瞄准点的投篮组共18人,组均命中率为55.92%;以篮圈中心为瞄准点的投篮组共15人,组均命中率为53.11%。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4个投篮组平均命中率为边缘显著(P=0.089),以篮圈前沿为瞄准点的投篮组与以篮圈后沿为瞄准点的投篮组,在组均投篮命中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肘关节敏感性与投篮命中率具有显著相关(R=0.276,P=0.033);腕关节敏感性与投篮命中率具有显著相关(R=0.434,P=0.001);手指用力准确性与投篮命中率具有显著相关(R=0.255,P=0.049);手指稳定性与投篮命中率具有显著相关(R=0.322,P=0.012);本体感觉总指标与投篮命中率具有高度相关(R=0.497,P=0.000)。研究二发现:前沿干预组(原来瞄准点不在篮球前沿的组,投篮时注视篮球前沿)实验前、后投篮命中率变化不显著(T=0.634,P=0.531);后沿干预组(原来瞄准点不在篮球前后的组,投篮时注视篮球后沿)实验前、后投篮命中率变化也不显著(T=0.728,P=0.472)。研究二中实验组干预前、后肘关节敏感性变化显著(T=2.275,P=0.035);腕关节敏感性变化非常显著(T=3.305,P=0.004);手指用力准确性变化显著(T=-2.580,P=0.018);手指稳定性为边缘显著(T=2.043,P=0.055)。实验组干预前、后本体感觉总值变化显著(T=4.013,P=0.001),投篮命中率变化显著(T=2.274,P=0.035);对照组实验前、后肘关节敏感性变化不显著(T=-1.139,P=0.269);腕关节敏感性变化不显著(T=-1.079,P=0.294);手指用力准确性变化不显著(T=0.755,P=0.495);手指稳定性有显著性(T=2.197,P=0.041)。对照组实验前、后投篮命中率变化不显著(T=1.880,P=0.076)。研究结论:1.投篮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瞄准点,不同的瞄准点与投篮命中存在着弱相关,以篮圈前沿为瞄准点优于以篮圈后沿瞄准点。瞄准点可以通过短期干预进行调整,但短期不会影响投篮命中率。2.本体感觉与投篮命中率高度相关,本体感觉越好,投篮命中率越高。本体感觉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进行提高,并可通过提高本体感觉显著提高投篮命中率。3.在投篮技术训练中,可以运用本体感觉训练来增加训练的变化和难度,增加投篮训练的趣味性,从而使投篮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