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引航化学工业科技创新

来源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六届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dfhdfr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今天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主导着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本文简要阐述最近化学工业创新中共同关注的问题,包括煤基能源和化学品、生物质燃料和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三E"和"三R"原则、CO2收集储藏和应用、催化技术、微反应技术和绿色溶剂。
其他文献
以浓H2SO4/K2Cr2O7改性活性炭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了苯乙酸苄酯,研究探讨了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苯乙酸苄酯的最佳反应条件:醇酸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0,5g,带水剂甲苯用量5mL,反应时间为2.0h,酯化率达99,0%以上。
煤气化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关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对我国极为重要。综述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大型冷模研究、小型热模试验、雾化性能研究及合成气初步净化研究等,介绍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的中试概况。阐述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与引进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区别,并对该技术的工程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随着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产业化,扭转
本项目开发的新型蒽醌加氢催化剂Pd的质量分数比目前市售催化剂少20%,堆比0.5g/cm3(目前市售催化剂约为0.64g/cm3),催化剂的制造成本得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经中石化巴陵分公司技术中心模试评价、60kg级的工业侧线评价和吉林市双鸥化工有限公司中试评价表明,本项目开发的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明显高于目前工业上正在应用的和国内正在研发的催化剂,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目前该催化剂正在中石化催化剂
提出以反应器为单一热源的三效逆流磷酸浓缩MAP节能新工艺,理论分析和热力学计算表明,合理利用氨与磷酸中和反应热(97.9kJ/mol)可使净蒸发能力达0.7t水/t MAP产品。设计了反应放热能级更高、总的传热推动力更大、浓缩温区更宽的反应内热源三效逆流磷酸浓缩工业试验路线。其关键技术低位余热50~55℃低温磷酸预浓缩研发取得成功,采用该技术建设的"36万吨/a尾气余热低温磷酸预浓缩法MAP"大型
以p-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酰氯为原料,经酰胺化和季铵化反应,制备了N-[3-(p-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酰氨基)丙基]-N, N, N-三甲基碘化铵(Ⅰ),用IR、 H NMR、 F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N-[3-(p-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酰氨基)丙基]-N, N-二甲基胺合成的较佳工艺条件:吡啶为溶剂,n (CFOCHSOCl):n (N, N-二甲基丙二胺)=1:1,85℃
分析了现代蒸馏技术的特点,并从蒸馏技术强化与节能、蒸馏过程大型化、计算流体力学在现代蒸馏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塔器5个方面论述了现代蒸馏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现代蒸馏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前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重要的接替技术已在我国各大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大庆油田的规模应用,在油田增加可采储量、控制产量递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聚驱后仍有近50%的储量留在地下未被采出,这部分剩余油靠常规技术进一步挖潜难度非常大。而微生物技术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明显的效果。聚驱后微生物调驱现场实验在国内外还处于空白阶段,为了探索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开展聚驱后微生物调驱实验,研究进一步
用TG-DTA法考察了DBT和吸附剂AgY之间的作用力,作用力顺序为:活性炭>NiY>AgY>Al2O3>13X。吸附剂生物再生过程中DBT脱附率顺序为:13X>Al2O3>AgY>NiY>活性炭,吸附剂的脱附率与吸附剂和DBT的作用力有关。与新鲜吸附剂AgY相比,第一次循环使用时AgY的吸附能力下降稍大,而后多次使用吸附能力下降不明显,吸附能力的下降归因于吸附剂表面Ag的流失。微生物法再生对负载
采用以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的连续溶液聚合和一步湿法纺丝技术,在lOt/年中试实验装置上成功地制备了碳纤维用聚丙烯腈(PAN)原丝批量产品。通过优化聚合和纺丝工艺条件,实现了PAN原丝的中试稳定生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连续溶液聚合技术在实现单体高度转化的同时获得了高分子量的PAN共聚物,通过调整凝固成型工艺条件和牵伸配比制备了具有圆形截面且结构致密的高取向度PAN原丝。将批暈PAN原丝产品进行
生产清洁汽油并增产丙烯技术CGP(clean gasoline andpropylene)属化工领域。针对重油催化裂化既要增产碳3--丙烯、又要降低碳5~碳12的汽油烯烃、还要降低干气产率的技术难题,通过深入研究烃类催化裂化反应化学,获得对重质石油(重油)酸催化反应化学新认识,提出重油裂化反应可控性新概念及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指导并推动了工艺技术创新、催化剂技术创新和反应工程技术创新。通过上述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