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层气溶胶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HALOE和SAGE Ⅱ卫星资料,对比了不同季节、不同下垫面上空的气溶胶垂直分布差异,研究了平流层气溶胶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分析了气溶胶的时间演变和QBO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对上空的气溶胶密度分布的影响在70hPa以下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在70hPa至11hPa之间,气溶胶密度渐渐趋于一致,气溶胶密度差异在对流层顶达到最大值;平流层气溶胶密度在热带地区上空是个非常明显的低值区,往两极逐渐增加;从1992年到2004年,高原、平原和海面上空50hPa高度上的气溶胶密度均呈减小趋势,其中高原减小最明显,而100hPa高度上气溶胶密度总体上随年际有少量增大;低纬度地区(20°S-20°N)上空30-100hPa高度上气溶胶密度的QBO特征十分明显,气溶胶密度的正距平与30-100hPa之间的西风位相强度、起始时间、时间跨度相对应,而负距平则与东风位相时也有良好的对应.
其他文献
人工增雨防雹在近些年为防灾减灾作出了卓越贡献,随着防雹规模不断扩大,科学、高效的作业等信息的管理越发重要.本系统通过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分布式数据库运用,实现了地县人降信息的传输和本地信息分析处理,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在曲靖市投入业务使用两年来效果良好.
本文提出了云南运用C波段多谱勒雷达和雨量计联合估测面雨量的业务系统实现方法,利用自动气象站测的雨量精度来订正通过质量处理的雷达回波强度值,反演雨强,再利用回波强度反演大面积定量降水,通过雷达探测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分布确定面雨量.对估测面雨量产生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在不可控制的误差中,降水粒子的相态是产生估测误差的关键因素.
本文利用天山山区2001~2002年6~7月31次较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实况资料和20个降水日的28例云系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对天山山区夏季有利于人工增雨的气象条件,雷达回波资料及探空资料进行分析,摸清了影响天山山区降水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各种系统下降水回波源地、性质、变化、移向移速等活动规律,并规纳出了相关雷达回波参数和判据,为今后山区高炮一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本文采用喷洒液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对2002年12月13日一次冷雾进行人工引晶催化试验,催化后在影响区产生了降雪,并提高了能见度,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今后的进一步人工消雾试验奠定了基础.
本文给出了陕西春季(2003)层状云降水雨滴谱部分特征,这些特征与降水天气系统密切相关.降水产生于混合云,各层系统配置适当,有较厚冷层云和相接的暖层云,雨滴数浓度大可达103/m3,雨滴谱较宽可达0.32cm.反之数浓度较小(102/m3),谱较窄(0.22cm).其中直径0.1cm以下雨滴谱约占总浓度的80%以上,而对雨强的贡献小于20%.0.1-0.2cm雨滴是雨强的主要分量,它平均占48%-
本文利用雷达观测等手段,做好对冰雹云的提前识别、预报,通过信息网络和甚高频通信等,打破地域格局,形成联网作业,直接对各个作业点下达作业方位、仰角、用弹量等量化指挥指令.并实时进行跟踪观测,及时下达订正量化指挥指令,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本文应用1998年6月中旬的观测(分析)资料,对1998年6月16~17日暴雨时段的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的形成与维持进行了诊断分析,确认了暴雨发生时期梅雨锋结构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θse锋而不是温度的强烈对比;梅雨锋区是一个低层正涡度带以及风和水汽的辐合带等.同时揭示了1998年6月暴雨时期梅雨锋结构的典型特征,即:锋区从近地面可伸展到600hPa层(一般认为梅雨锋只存在于800h
本文运用非静力的中尺度模式PSU/NCAR的MM5V3,对影响我国北方一次非汛期大暴雨过程实例,进行了三重嵌套模式区域采用若干不同降水方案,特别是采用显式微物理方案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若干组合的对比试验,在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的同时,揭示了物理耗散技术正是通过将模式水平扩散方案纠正到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框架而使该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精度和模拟质量获得明显提高的物理实质.
2000夏季,北京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国家卫星气象研究中心合作,利用10台双频地基GPS接收机组成北京地区GPS-MET遥测试验网,联合开展了2000年夏季北京地区双频地基GPS遥测大气总水汽含量的科学试验,通过研究,初步取得了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在此试验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利用单、双频地基GPS接收机组网进行大气水汽监测,具有大幅度降低硬件建
沙尘暴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其监测和预测工作已成为气象科研和业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分析研究基础上,本文对2004年春季北京地区先后发生的三次沙尘天气,应用"北京地区沙尘天气概念模型",结合诊断分析和天气学预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PM10质量浓度和浊度计等特种监测技术对沙尘天气的监测资料.结果表明,常用的诊断分析和天气学预报方法能够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