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存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来源 :河北省植物保护学会2004年会员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2002年在室内用转Bt基因棉棉叶饲养了二代棉铃虫及不同来源的二类三代棉铃虫,观察了棉铃虫的存活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表明:(1)用转Bt基因棉棉叶饲养棉铃虫观察存活情况以7天为宜;(2)转Bt基因棉可显著抑制棉铃虫的存活、生长发育;(3)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适应性(抗性)也在显而易见地提高,表现为棉铃虫持续取食转Bt基因棉棉叶死亡率下降、敏感性降低、体重上升.同时,经对5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到2014年,预测将有对转Bt基因棉产生高抗性的棉铃虫种群出现,转Bt基因棉,对该棉铃虫种群的第三代几乎没有抗虫作用。
其他文献
透过文献的收集与回顾,本研究先探讨欧美公园与台北市公园各时期的发展,并将二者之演变及影响因素作一对照.接着再藉由所挑选出的40座公园作为案例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台北市近代(1949年以后)都市公园在规划方式(构成形式、分区、动线、空间组织),以及设计手法(入口、边界)之演变与意涵.公园的分区与动线安排显示:使用者及其活动需求的增加,以及政治社会的多元化.此外,动线与空间组织也透露:都市绿地与游憩体验
本文论述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内涵,介绍了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南北方两种代表性模式;例举了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3个县市的生态家园庭院经济模式的结构内容与效益分析;提出了"十五"期间福建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框架的基本构想.
本文综述了园艺植物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基因的结构、特征、表达调控及其反义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大陆地区蔬菜产业近年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当前也存在蔬菜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蔬菜产品质量不高特别是部分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生产效益下降等问题,提高蔬菜科技水平是解决这些问题一项关键措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陆地区的蔬菜科技近年得到蓬勃发展:蔬菜科技实力不断加强,学术活动日益活跃,政府对蔬菜科技的投入明显增加,蔬菜科技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对多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目前已成为生防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拮抗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治范围、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产业化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为明确中红侧沟茧蜂对棉田棉铃虫的防治效果,2003年我们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进行了田间释放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在绿茧田间放蜂量为4 500~15 000头/hm2之间时,其田间寄生率和防治效果依次为41.36%、45.15%、52.02%、61.12%和61.40%、71.44%、76.08%、88.03%;在褐茧田间放蜂量为7 500~15 000头/hm2之间时,其田间寄生率和防治效果依次为
应用生物制剂防治抗性小菜蛾,不但有效控制小菜蛾的为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是当前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项主要措施.通过对小菜蛾颗粒病毒等7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效测定,采用不同稀释倍数,7种生物制剂农药均可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发生为害,但防治小菜蛾的速效性有差别.
在室内研究了Bt杀虫蛋白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以及血淋巴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棉铃虫从初孵幼虫开始一直取食含Bt杀虫蛋白的饲料时,棉铃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蛹重显著降低.当饲料中Bt杀虫蛋白浓度为8μg/g时,棉铃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了13天.当Bt杀虫蛋白浓度为2μg/g、4μg/g、8μg/g时,蛹重分别为0.2127g、0.1811g、0.1779g,
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HBm1是与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HBm1共生的昆虫病原细菌.生测结果显示,该菌株有较广的杀虫谱,对小菜蛾2龄幼虫72h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对菜青虫初孵幼虫120h的校正死亡率达97.6%;对棉铃虫、甜菜夜蛾、玉米螟和粘虫等初孵幼虫的体重抑制率在120h分别为98.74%、97.43%、75.80%和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新中国成立初,有宜蝗面积5万hm2,现有宜蝗面积3万hm2.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受异常气候、生态环境及白洋淀水位的变化,在90年代,蝗灾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出现了1993、1995、1998、1999及2001年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持续大发生;其次,土蝗也呈日趋严重发生的趋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