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异碱抑制角质形成细胞COLO-16增殖

来源 :第四届中韩皮肤病会议、第二届中英皮肤病会议暨2004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喜树异碱对角质形成细胞colo-16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方法.方法:MTT法检测喜树异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范围.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喜树异碱对colo-16细胞周期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Annexin V-PI法测定量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结果:喜树异碱在试验浓度内对colo-16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将其阻滞于S期并诱导其凋亡,并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提示该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可能对银屑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局限性硬皮病皮损中表达CD34和FXⅢa阳性的树枝状细胞数月变化,探讨这2种细胞在局限性硬皮病发病机制及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32例患者的组织切片,按照病理组织上的变化分为四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同各组中CD34和FXⅢ阳性表达的皮肤树枝状细胞和淋巴浸润细胞(CD4、CD20、HLA-DR、UCHL1)的数目,对比数目变化.结果:随着皮肤硬化的
血管内皮细胞参与机体多种病理过程,如炎症、免疫,肿瘤转移,血管硬化等.本文观察不同剂量红素对人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红素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在体外共育,检测其对细胞活性、增殖、凋亡、表达细胞间连接分子、表达黏附分子以及黏附白细胞的影响.结果:红素在1mmol/L以上浓度能引起细胞死亡,且部分细胞死于凋亡;在400nmol/L到1mmol/L之间,红素通过将细胞阻断在G
在紫外线照射下,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更加活性化并且不断增殖,这样、就引起皮肤的黑化.以前的报告认为:干细胞因子和内皮素-1两者都在参与这个过程,从培养色素细胞来看、SCF和ET-1都是经MAPK磷酸诱导而使DNA合成相乘般地增加.虽然如此,人们对皮肤组织的这些细胞因子的实际作用却所知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运用体内典型检测、即检测移植到SCID鼠的人体皮肤的情况来分析SCF和ET-1在人体皮肤色素沉
目的:研究商陆皂甙甲(EsA)体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标本取自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利用EsA分别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协同刺激PBMC,用双抗体夹心AB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性病门诊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情况及药敏试验.方法:采用珠海丽珠集团丽珠试剂厂出品的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1344例就诊患者中泌尿生殖道支原体阳性564例(41.96%).其中男性Uu阳性229例(34.13%),Mh阳性12例(1.79%),Uu+Mh阳性8例(1.19%);女性Uu阳性287例(42.65%),Mh
目的:比较SLE患者与正常人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寻找SLE中医证候相关基因.方法:采集静脉血5mL提取总RNA后,反转录合成、标记.cDNA探针,与基因芯片杂交后检测.对SLE患者热毒炽盛、阴虚内热型基因表达谱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6例SLE患者与正常人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123个,涉及细胞因子及受体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蛋白翻译合成、凋亡相关基因等.两证型大部分基
目的:探讨蠲痛汤对皮肤痛觉过敏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氯仿皮肤刺激建立皮肤痛觉过敏动物模型,探讨蠲痛汤对PHN痛觉过敏的镇痛作用;用化学荧光法测定受试大鼠外周血及脑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蠲痛汤各剂量对致敏大鼠有较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以中剂量组效果最好;蠲痛汤各剂量能明显降低血清中致痛物质NE,5-HT,DA和脑干中对抗镇痛的神经递质NE、增强痛敏的神经递质D
目的: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皮肤损害的发病情况及其与糖尿病原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和皮肤检查对24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糖尿病合并皮肤损害的发病率为74.8%,与性别、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关.伴皮肤损害患者的平均病程(5.60±5.64年)显著长于无皮肤损害的患者(3.38±3.65年)(P<0.05).发病率最高的皮肤损害依次为浅部真菌感染(58.7%),瘙痒症(
目的:测定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2 mRNA在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弄清该受体在银屑病患者中的病理生理状态,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33例进行期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皮损部位、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一核细胞及其中16例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单一核细胞中CXCR2 mRNA的表达水平,并设30例健康人为对照
随着中西医结合四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出现一支生机勃勃的中西医结合队伍,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学会,向国内发行《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及专业书籍和著作;更新了医疗观念,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中医和西医结合的误区.今后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的发展模式,将完善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教育模式,创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新的教育模式.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研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