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

来源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彻底改变,民间艺术逐渐从一种日常生活艺术变成了“遗产”,而遗产的“活态传承”又要求民间艺术必须回到日常生活,因而,当代民间艺术在审美取向方面开始认同“美的艺术”,希望能够作为“纯艺术”进入现代“艺术世界”.这种审美转向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民间艺术必须成为一种追求独创性与批判性的现代艺术,二是现代“艺术世界”并不具备接纳民间艺术的话语和体制.在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地位的授予并非根据艺术家与艺术品,而是艺术理论,因此,民间艺术理论研究者必须努力建构话语体系,在现代“艺术世界”中为民间艺术争取合适位置,而不是鼓励、放任民间艺术趋同于“美的艺术”.
其他文献
苏北地区农家生活文化承载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农耕等方面,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耕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文化内涵,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本文将通过感受农事生
自“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启动至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一直是近年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问题.总体来看,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固然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分工
本文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广东省肇庆市广宁民间剪纸田野调查成果,揭示乡土社会中广宁剪纸的艺术观、经济活动与传承的现实状况.提出对待民间剪纸文化遗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景德镇瓷画市场的繁荣,让“代笔”这一书画圈古老的命题引入了陶瓷创作领域,在复杂政商关系背景下催生的雅贿问题,把景德镇陶瓷创作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新型的代笔现象与陶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看来,居住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郑氏家族自明入籍广安,绵延数百余年,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通过这些文字,并结合其宅院旧址能对其居住意识进行个案分析和
自古以来各种线条被艺术家们运用在各种艺术门类,在构成艺术中线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带有线饰的服饰品,详细分析线饰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
本文从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对炳灵寺金铜造像进行分析,认为由于藏传佛教受到苯教和印度教生殖崇拜的影响,在造像艺术中也体现出浓厚的性力崇拜的因素.究其原因,是生命的态度
宋元时期是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时期,以此为分水岭,中国艺术从唐代的辉煌富丽,逐渐转向了简约平淡.尤其到了南宋,无论是院体画的“一边半角”式构图、还是南宋禅僧发展出来的
在“郁郁乎文哉”的宋代,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其中,作为世态风物与人文关照相交错辉映下重要艺术镜像之一的风俗画,无疑可视为绘画题材中相对圆融的别样景观.宋代风俗画有文化
本文基于笔者的田野考察,详尽而扼要地分析总结榆树“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的烧雕技艺制作流程、技艺变更、生存现状等,尽可能展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榆树“徐家窑”古建筑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