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场地是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随着城市规模迅速发展,城市学校的体育场地进一步萎缩;而乡村学校由于资金等原因,同样缺乏符合国家教育部门标准的操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一般将篮球等运动作为灵敏素质的促进手段,但是场地受限等因素,从实施层面制约着青少年灵敏素质的发展。综上,本研究旨在构建出"空间小、易实施、系统化、效率高"的青少年灵敏素质练习内容,进而提高青少年灵敏素质,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研究方法:通过实地勘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本地区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受限因素的学校,基于人均体育活动使用面积,场地地形特征等,结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听取专家和教师意见,初步构建针对灵敏素质的练习内容,主要为练习动作,负荷设置,活动组织等维度。经过二次调查和教学预实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多次访谈专家,重复听取专家和一线教师建议,对所构建内容进行修改、调整。随机抽取学校进行实践研究,选取许昌市建安区某中学,随机抽取初二年级实验教学班男生共30人,年龄为13.2±0.21岁,以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为实施途径,划定限制性场地面积共50m2,进行所构建灵敏练习内容教学,抽取学校篮球运动社团为对照组,共26人,年龄为13.1±0.3岁,经检验测试数据,两组实验前组间无差异,分组较为合理。两组单次训练时间均为40至45分钟,每周进行2至3次,保证两组训练频率一致,共持续进行10周,实验前后获取T-test,启动变向跑,Illinois测试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场地受限下青少年灵敏素质练习内容构建,主要依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训练学,测量学,管理学等专业或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际测量和调查,从许昌市(区)、县、乡等抽样26所初级中学,测得人均运动场地使用面积为1.3m2,学生平均身高为1.72m,平均臂展为1.69m;由于灵敏素质的能量代谢特点要求其运动时间较短,或为呈现出间歇式特征,结合灵敏素质的移动方向和路线,充分考虑体育课程或课外活动具体情况,将单人/次移动范围设定为20m2,能够满足青少年灵敏素质的活动空间。(2)青少年灵敏素质练习内容包括动作,负荷,练习频率等方面。练习动作按照身体部位可以分为,上肢灵敏动作,下肢灵敏动作,躯干灵敏动作,上下肢协调和全身协调灵敏动作,包括不同方向脚步移动,配合脚步移动的上肢动作,躯干旋转动作等;按照移动状态可以分为原地灵敏动作和移动灵敏动作,包括闪躲、避让、mirror游戏、急停急启动练习等;按照移动方向可以分为左右移动动作、前后移动动作、随机方向移动动作,包括对抗类灵敏练习,有(无)信号移动等;按照练习方式分为单人、双人、多人灵敏动作,包括各类运动和游戏所涉及的灵敏训练动作等。练习负荷采用中等强度向大强度变化、中高练习量向中低练习量转变的整体趋势,而青少年所承担的负荷均为自身体重,不设置外部负荷,由于灵敏素质的特殊性,心率指标有滞后性,因此采用练后5—10s心率,区间为160—190cmp。练习频率和间歇受能量代谢特征影响,每次练习为10s以内,组内间歇时间为随机设定,组间间歇时间为1:1.5至1:2。(3)通过对训练前后数据进行组内对比,结果为:实验组前后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T测试为提高显著(P<0.01),启动变相跑显著提高(P<0.001),Illinois提高较为明显(P<0.05);对照组三项成绩也有一定程度变化,其中启动变相跑虽微有提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T测试提升幅度明显(P<0.01),Illinois测试有显著提高(P<0.05)。(4)通过对训练后组间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为:T测试实验组较对照组提升不明显(P>0.05),实验组启动变相跑较对照组提高最为显著(P<0.001),Illinois测试结果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结论:(1)本地区青少年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低于国家标准,成为青少年灵敏素质训练等身体活动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实践层面需要考虑的外部特征。(2)场地受限背景下青少年灵敏素质练习内容包括练习动作,练习负荷,练习频率等方面。练习动作需结合人体运动状态、移动状态和方向、练习方式、练习身体部位进行设计;训练负荷为中高强度、中低量为特征,组间休息较为充分。(3)场地受限背景下的青少年灵敏素质练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相关指标,特别能提高运动方向和运动形式更为复杂的灵敏动作,实施效果能够满足青少年灵敏素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