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纺纱学”资源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来源 :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过去纺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体系内容交错,层次缠连,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方法传统,设备内部结构及其运动难以可视化,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且实践环节软硬件缺乏,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本课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和探索:1.优化“纺纱学”知识体系,编写系列教材:重组和优化纺纱知识体系,将原有各个纺纱系统平行的知识体系整合为以技术最先进的棉纺系统为主干及其他纺纱系统作为分支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整个纺纱有重点的掌握和全面的了解,并注意纺纱技术与装备的不断完善,及时更新教材内容.2.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虚实结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在纺纱过程中难以看清的细节和动作,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拍摄和制作了30多个生产教学录像.本课程还系统地编制了100多个二维平面动画,可以展示录像中难以清楚表示的设备结构及其运动.结合教师的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充分发挥动画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弥补平面动画的局限性,本课程还聘请专业人员对目前主流的棉纺加工流程设备进行了3D动画制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生动性.3.开发教学软、硬件,构建学练结合的实践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纺纱知识的综合掌握及应用能力,本课程开发研制了纺纱工艺设计教学软件,其内容包含的整个纺纱加工中的纤维原料选择以及工艺参数设计和确定等,是对整个纺纱学知识的一次综合练习.学生可以采用该软件进行自我练习和考核评判.结合我们教学团队开发的纺纱系列实验样机,创建虚实结合和学练结合的资源平台与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有趣易懂,促进学生对纺纱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对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纺纱知识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地面共振试验中,众多因素影响着试验测试结果,本文通过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支持系统、传感器布置、激振杆连接等因素对共振试验结果的影响;通过预试验模型,进行了频响测
  分布式空间系统利用探测信息在时域、空域、频域的关联特征,充分挖掘分布式采样信号中所蕴含的目标信息,通过分布式信号配准、信息关联处理、探测目标特征重建等技术途径,实
  红外探测系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应用,在军事上的作用尤为突出。众所周知,当物体表面温度超过绝对零度时均向外界辐射红外能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根据红外辐射来发现目标
  本文探讨了以楚王墓为代表的西汉中心柱墓和四川盆地西部崖墓为代表的东汉墓的起源,驳斥了现在学术界广泛认为的佛教影响说。并且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摹写来源即模仿建筑的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地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接处,充足的日照、干旱的气候和特殊的地貌地质,为营造地坑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文在现场调研、工匠访谈和查阅大
  关于《营造法式》与北宋及后世之营造实践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认识,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对实物遗存与《营造法式》文本之间关系的认知立场与解读方法不一所造成的,有鉴于此,本文
  本文基于西汉南越国宫城内苑囿遗址的考古现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重点对池渠周边宫室建筑的选址、整体格局、建筑外观、功能发布等方面的历史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力求进
  牌楼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建筑类型,浙江中南部特别是瓯江流域保留大量木结构的牌楼,它们建造时间跨度大,构架保留了大量的古制,同官式牌楼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这批牌楼的调查
  本文通过对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四部聚落遗址的考察,对四处具有代表性的城址进行实地测绘,了解四部聚落如今的发展情况并得到四处城址的现状测绘图。同
  斜栱营造虽未被官方营造法式记载,但其自宋辽广泛出现于殿堂实物,历经金元明清而不衰,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别是民间斗栱技术发展成就的突出代表之一,其发展过程值得被学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