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紧缺的加剧,每年因干旱缺水导致的作物减产已经超过其他非生物限制因素的总和,干旱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小麦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上约40%的人口,小麦高产、稳产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培育抗旱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是干旱条件下维持小麦稳产的简便有效的途径之一。种子萌发期既是小麦生长发育的起始阶段,也是衡量小麦抗旱性强弱的重要时期。小麦萌发期抗旱性对幼苗建立和高产至关重要,小麦的正常萌发直接影响出苗的快慢和质量,进而决定了全田基本苗数及群体结构,影响着产量的构成;【材料与方法】以-0.5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301份冬小麦品种(系)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种子萌发期发芽培养,通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数、根长、苗高和胚芽鞘长度测定,并综合应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小麦材料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PEG胁迫下各指标测量值较对照均下降,说明PEG胁迫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各指标相对值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表现出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材料按抗旱性强弱可分为5类:藁城8901等8份品种(系)为高度抗旱型,周麦22等29份品种(系)为抗旱型,鲁麦8号等116份品种(系)为中等抗旱型,石4185等83份品种(系)为干旱敏感型,烟农18等65份品种(系)为干旱高度敏感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在萌发因子、伸长因子和根部性状因子中的载荷量分别为0.96, 0.88和0.91,利用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对供试材料进行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不同抗旱类型麦区间的分布表明,国外品种(系)萌发期达中等及以上抗旱性的品种(系)的比率高于国内品种(系)。8份高度抗旱型小麦品种(系)均来自国内,其中5份来自北部冬麦区;48份干旱高度敏感型小麦材料中有37份来自黄淮冬麦区;【结论】综合评价得到萌发期高度抗旱型种质分别是川麦44、皖麦33、藁城8901、CA9719、周8425B、宁冬10、新麦37和CA0958。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可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可靠指标。北部冬麦区可作为挖掘抗阜关键种质的重点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