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

来源 :2007年(第二十九届)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我国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的8.2%。基于此,论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措施。
其他文献
粉防已碱又称汉防己甲素,是从中草药粉防已的根块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物碱,具有抗炎、镇痛、降压、阻断钙通道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有报道其具有逆转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能够逆转MRP1介导的多药耐药。基于此,研究了 粉防己碱对多药耐药细胞株KB-MRP1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Castlemans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首次报道,因此得名。以胸部受累的Castlemans病为研究对象,对其10例病案进行了临床分析。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就诊时往往是肿瘤晚期。呼吸气体检测作为一种有极具发展前景的诊断方法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基于此,采用由石英晶体微平衡器和声表面波阵列式气体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的呼吸气体分析仪,实现肺癌呼吸气体多种有机成分的定量检测,拟发现肺癌与呼吸气体成分主要是挥发性的有机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
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大多认为和Th1/Th2细胞失衡有关。NF-κB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据报道缺乏NF-κB的p50亚单位的大鼠由于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生成减少不能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气道炎症。基于此,研究了罗红霉素对哮喘大鼠IKK/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
鉴于NTHi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最重要病原菌之一,研究了NTHi的致病特点及其致人体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所相关的Toll-like receptor(TLR)4受体表达和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以便了解NTHi与免疫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为NTHi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本实验对比研究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AP-1、IL-8的表达水平,旨在进一步探讨COPD慢性气道炎症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真菌对人类的感染史可以追溯到成百上千年,是一古老的疾病。但过去的十几年中,机会致病性真菌似乎又卷土重来,特别是曲霉菌正在取代下降的念珠菌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原。念珠菌还是目前最常见的真菌,但是最近的报道显示在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上升的势头非常迅猛,甚至正在赶超第一位念珠菌,且成为真菌感染死亡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论述了对肺曲菌病的认知和诊治进展状况。
本文首先论述了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定义。然后,阐述了肺功能检查在阻塞性气道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以及临床治疗价值。
本文论述了系统性疾病的肺部表现。肺在全身各种器官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一方面肺通过气道与周围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连;另一方面又通过血流与内部环境时时相连系。肺既可受到外来致病因子的侵入,又可因内部环境恶化而受影响。全身疾病时,导致呼吸系统的改变,病理、免疫、感染、毒素和细胞因子等因素均能对肺脏产生病变。
自从上世纪60年代第一例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成功后,BMT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或非恶性疾病、实体器官肿瘤、自身免疫和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移植后肺部并发症,包括非感染性和感染性(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NIPC),是移植病人重要的死亡原因。据统计,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