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生长和水质指标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vide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围隔(3m×5m× 1.8m)实验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生长和水质指标变化.实验共设置6种养殖模式:单养罗氏沼虾(Ⅰ组),罗氏沼虾+浮萍(Ⅱ组),罗氏沼虾+鲢鱼(Ⅲ组),罗氏沼虾+鲢鱼+背角无齿蚌(Ⅳ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Ⅴ组),罗氏沼虾+鲢鱼+背角无齿蚌+浮萍(Ⅵ组),每种养殖模式4个平行,养殖64d.实验前后测定虾重和鱼重,每隔10d测定水化学指标:COD、BOD、NO3-N、NO2-N、NH3-N、TN、TP、PO4-P、浊度和有机碳(TOC).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增重率没有显著影响.对水质影响表明:10d时,各水质指标无显著差异;20d时,水体浊度和PO4-P具有显著差异,Ⅲ组PO4-P显著低于Ⅰ组(P<0.05);30 d时,TP、PO4-P和TN具有显著差异,除Ⅳ组外,Ⅲ组TP显著低于其余各组,Ⅲ和Ⅳ组PO4-P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40d时,Ⅰ组TP显著高于Ⅲ和Ⅳ组,Ⅰ组PO4-P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50 d时,Ⅰ组与Ⅴ组PO4-P差异不显著,两者均高于其余各组,Ⅲ组T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60 d时,Ⅰ组PO4-P显著高于其余各组,Ⅳ组最低,同样Ⅲ组T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罗氏沼虾模式对水体磷的影响最显著,综合环保和经济指标,罗氏沼虾与鱼贝混养模式(Ⅳ组)最佳,而以罗氏沼虾单养(Ⅰ组)效果最差.
其他文献
Verticillium dahlia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 that cause vascular wilt diseases in a wide range of important crop plants.including cotton.However, the mechanisms empl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重要的、最具毁灭性的香蕉病害之一,其病原是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E.F.Smith.et Hansen.,FOC).自1874年首次报道在澳大利亚发现此病以来,这一病害几乎遍及世界各主要香蕉种植区,给香蕉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较为合理的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或者提高香蕉自身的抗病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wheat worldwide.Growing resistant cultivars is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disease,
会议
非寄主抗性(non-host resistance,NHR)是某个植物物种的所有基因型对某个病原菌物种的所有基因型所表现出的抗病性,具有广谱和持久抗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但是对其非寄主抗性方面的研究甚少.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基因组较小(272Mb)、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大约15%)、植株较矮、生育期较短,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是大麦、小麦等早熟禾谷类理想的模式植物.
会议
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Blumeria graminis DC f.sp.tritici所引起的,是威胁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研究白粉菌的侵染和小麦的抗病机制,对于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活性氧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据已克隆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氨基酸结构域合成9条相应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从葡萄基因组DNA中分离了2条葡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GRA5、RGA16,通过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二者同时含有P-环(GGVGKTT)、kinase-2 (VLDD)、kinase-3(GSRII)及HD(即GLPLAL)保守域结构。经BLAST分析表明,分离的葡萄RGAs与已报道的植物的RGAs有较高的同源性。葡萄
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是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经济蟹类,因其个体大,产量高,属世界10大重要经济蟹类。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量逐渐下降,商品价格逐年上升,是一种适合单独养殖或虾蟹混养的经济蟹类。虽然远海梭子蟹在人工育苗和养殖方面已有一定的资料积累,但目前仍急需工厂化人工育苗的的突破,以便于工厂化稳定生产远海梭子蟹苗种,供养殖户养殖或增殖放流。
针对粤东、闽南地区近年来养殖对虾病害新情况,在大量生产实践、试验、实验和广泛调研基础上,对新病害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对既有的养殖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进步技术和思路。
在零换水养殖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入碳氮比对养殖水体生物絮团形成特征、无机氮磷动态变化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以及饲料利用的影响。试验于室外20个聚乙烯塑料圆桶中进行,每个圆桶安置有2个气石用于曝气增氧和搅动水体,试验开始时均注入500 L的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