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监测系统在龙羊峡水电站大坝振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专委会2015年会暨大坝安全检测技术与新仪器应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qi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应用龙羊峡大坝强震监测资料,对不同水位、不同机组工况下的大坝振动情况及频谱特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大坝的高水位振动主要来源于尾水压力脉动,且振动随库水位的升高而增强,但该振动对大坝振动影响不明显.此次研究显示了强震监测资料在大坝高水位运行时具有的重要应用价值,而且为进一步分析大坝抗震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大坝变形观测资料可视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从影响大坝变形规律的因素出发,可将其分解为主值函数项、周期函数项和改进后的平稳时间序列.其中主值函数项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针对时效因子采用半经验公式无法准确拟合实际变化情况,采用小波分析法将序列分解为低频和高频两部分信号,其中低频部分代表时效等因素影响的变形趋势;高频部分代表水位、温度等影响的变化规律,应用时间序列原理分别建立变形预测ARMA(p,q)模型,从
建立合理的安全监控模型对实测资料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对大坝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支持向量机(SVM)在建立监控模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参数的选取对SVM模型的精度有相当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参数选择的精度,在标准粒子群算法(PSO)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加入高斯扰动项的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GAMPSO),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进行寻优,建立了基于GAMPSO-SVM的大坝变形监控模型,并进行工程实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自身存在局部极小值及模型的泛化能力差时预测精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等的不足,本文用AdaBoost算法优化传统的BP神经网络得到AdaBoost-BP预测模型,可以减小局部极小值的影响,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实例证明,AdaBoost-BP预测模型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拥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水库诱发地震是在特殊的地震地质背景下,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很复杂,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目前对水库诱发地震的防范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按照GB504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在查明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后,"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预测诱发地震位置,最大震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并按照GB21075《
引张线在大坝中广泛应用于水平位移监测.在运行中,引张线经常受到卡阻.因护管一般都为不透明的PVC或镀锌管,直接观察引张线卡阻部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彻底更换护管显得不经济且影响变形观测.运用三角形试验,准确判断卡阻位置的方法,为引张线卡阻问题处理提供参考.
在隧道衬砌混凝土应变的监测中,选择隧道混凝土衬砌断面结构应力集中部位布设光纤光栅传感器,选择降温阶段的数据,利用应变波长和温度波长反演混凝土热膨胀系数,不仅为验证设计、检查施工质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以后建立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提供可参考数据.某引水隧道工程主隧道长99.54km,隧道断面为圆形,成洞洞径7.3m,设计压力0.85MPa;为对隧道进行监测,在IV,V围岩破碎带处,可能对围岩稳定造成影响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管黄河上游干流班多至青铜峡总长997.1km河道内10余座水电站群,大坝安全监测信息数据量每年高达600余万条,如何在大量数据中及时发现大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快速、准确的判断大坝运行中存在的异常和隐患,是大坝安全管理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黄河公司大坝管理中心如何将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快速、准确地发现大坝运行中存在疑点和异常问题,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含水量堆石坝土石体导热系数的实验测试,探讨土石体导热系数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验证通过监测土石体温度场特性,用于渗流监测的可行性.并结合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周边缝分布式光纤光栅渗流监测实际应用成果,对环境量(气温、水温)、水位与探头温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随着地下空间的逐渐发展,对其进行长期的安全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纤传感器,已被国内外应用于各类土木、水利结构的长期安全监测.本文以某长距离引水隧洞为依托,对其某些断面的二次衬砌进行应力、应变的监测,通过数据分析表明,目前隧洞的二次衬砌结构稳定,同时也为类似引水隧洞施工期开展相应的安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对引水隧洞A监测断面为期半年的监测成果表明,隧洞的拱顶连接至左
瀑布沟大坝外部变形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全站仪极坐标差分技术分层观测法为主,GNSS卫星定位测量法为辅的水电站大坝及边坡外部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的方法.该方法在实现三维位移实时可靠监测、提高单测站全站仪测量视场范围、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将外部变形自动化数据采集、成果实时输出、异常值报警等功能集成一体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测系统,提高了自动化监测的快速预警和应急处置决策能力.经运行结果分析,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