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

来源 :第十八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颗粒物中的无机元素即来自于人为排放源也来自于天然源.人为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冶金工业、机动车尾气和废物焚烧等;天然源则包括火山活动、土壤风蚀、森林大火及海洋飞沫等.无机元素中许多微量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毒害性,如Pb、Cd、V、Fe、Zn、Cr、Ni、Mn 和 Cu.
其他文献
The study of the microcosmic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macroscopic overall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has always been the leading subjects in 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s.Important reactions involved in CF3C
芳樟醇(Linalool)是一种具有植物香气的单萜稀化合物,可以通过特定的植被中散发的大气中,包括茶、桔子、葡萄、柠檬、芒果、番茄、罗勒属植物以及薰衣草.芳樟醇是当今世界上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香料品种,几乎没有一瓶香水、没有一块香皂不含芳樟醇的.在全世界每年使用量最多的25 种香料中,芳樟醇一直名列前茅,世界年需求量已达3 万吨,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城市区域的光化学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热点大气环境问题之一.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光化学烟雾的一种重要组分,主要由人为排放的污染物经光化学反应生成,并经过热分解消耗.北京市作为我国超大城市,拥有数量庞大的机动车和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条件,其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北京处于华北平原北部,西靠太行山、北靠燕山,东、南方向主要为平原,风向受山地影响显著,冬季偏东南和偏东北风向频率均较高.西北风频
灰霾是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的消光作用导致大气浑浊、能见度下降的一种污染天气现象.在近半个世纪的观测数据显示,灰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在灰霾过程中,大气能见度也越来越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对灰霾的产生原因以及灰霾天气的预报了解较少,本实验的目的就是分析灰霾污染过程与现有常规大气气态监测因子之间的关系,达到预警的目的.
罗勒烯的臭氧化反应是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本文,分子轨道理论应用于罗勒烯与臭氧的反应,活性中间体与H2O,NO 的反应机制也被详尽的报道.驻点的几何参数和振动频率在MPWB1K/6-31G(d,p) 水平下计算得到, 单点能在MPWB1K/6-311+G(3df,2p) 水平下得到.基于量子化学信息, 使用RRKM(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论,和
大量氮氧化物(NOx)排放及其排放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主要城市地区近地面大气NOx 浓度水平较高,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自2001 年起,将NO2 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并将NO2 的二级标准已由原来的0.04 mg/m3 放宽至0.08mg/m3.然而,环境空气NO2 浓度与NOx 排放量并非线性相关,淡化了NOx 的污染程度,这也加剧了我国大气NOx 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大气环境的恶化,高浓度的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破坏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北京(2006-2010 年PM10 浓度)、上海和广州(2000-2010 年PM10、SO2 和NO2 浓度)三大城市为代表,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大气污染特征的变化,以期为控制和治理城市地区大气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ADMS 与AERMOD 均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中的推荐大气扩散模型.两者均是高斯类模型,适用于距离污染源不超过50 km 距离的当地范围评价.但两个模型在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时结果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异,本文将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通过典型案例数据进行说明,并讨论针对差异的处理方法.ADMS 复杂地形模块通过两个步骤考虑复杂地形对污染扩散的影响:(1)采用FLOWSTAR 模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风速小、静风频率高,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长期居高不下,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成都市3 个采样点PM10 和PM2.5 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解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为进一步解析大气颗粒物来源和化学组成分析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PM2.5 和PM10 平均浓度分别为0.066 mg/m3 和0.094 mg/m3,两者浓度变化范围较
利用1980-2010 年安徽省70 个地面人工气象观测站的能见度观测数据,系统的分析了安徽省大气能见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能见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