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病条辨》之五大死证

来源 :2015年急诊学术年会暨中医急危重症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系清代医家吴鞠通所作,其在书中详述了温病致死的五大纲领,对中医急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温病条辨》之五大死证作一简要论述.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抗NMDAR脑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例患者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精神症状、口-面-舌不自主运动、持续性癫痫,NMDAR抗体检测均阳性,给予免疫治疗后症状
目的:观察通腑理肺汤结肠透析对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理肺汤(大黄5袋、芒硝5袋、连翘5袋、黄芩5袋、杏仁5袋、白芨5袋、三七5袋、厚朴5袋)结肠透析机进行清洗灌注和透析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红龙夏海汤治疗高血压危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危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疗程3天,分别对血压控制情况及伴随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合红龙夏海汤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危象降压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发热是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奚肇庆教授从温病学之卫气营血理论辨证论治,提出"温者清之"的原则,即早期可用清热解毒,直折伏遏之温毒,抑制病源,以截断或缩短病程,阻截传变.同时顾及"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存津液、益津气,以存生机.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在治疗14d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通组.结论:疏血通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脑心综合征(CCS)是指各种急性颅脑疾患造成继发性心脏损伤,发生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肌酶谱改变的一组症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常常成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所致脑心综合征疗效显著.
中医参与登革热治疗研究至已30余年历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医界内尚难达成共识,向西医界及国际医学界推广存在一定困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医的临床科研思路和方法进行一些思考,以探讨出更好的科研设计思路.笔者在临床观察登革热患者过程中,有诸多疑问需要解答。这些问题诸如中医怎样看待热退病进、中药退热后是否对病程也有影响、服用解热西药后是否出现中医学所说的“误汗”后的证候转变、PLT的下降速
目的:观察益气通腑法治疗老年MODS患者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通腑法(四君子汤合小承气汤)以益气通腑,对照组加用小承气汤单纯通腑,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腹内压、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腹内压、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血浆
患者因呕吐咖啡样物质2天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给予静脉点滴头孢唑肟钠(1g,Q8h)治疗.用药第3天复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下降,纤维蛋白原下降,检测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有持续下降趋势,停用头孢唑肟钠,患者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本文通过分析并总结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血小及纤维蛋白原减少的可能发生机制,以引起临床关注.
急性脑出血发病后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发生脑水肿,或脑脊液增多,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甚则危及生命.脑出血急性期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的主要治疗原则,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甘露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渗透性脱水药,近年来认为,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甘露醇有活动再出血的风险,可致患者病情加重.临床医师对甘露醇的使用时机一直存在争论.为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甘露醇对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及预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