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产品属性的重新定位及其政策意蕴

来源 :中国劳动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照主流经济学的判断标准,医疗保险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主流经济学者也倾于主张政府对医疗保险领域进行强力全面的干预以解决医疗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但是,如果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出发审视上述观点将发现其中的诸多谬误。本文将在辨析医疗保险的产品属性的同时,对政府在医疗保险领域角色予以重新定位。另外,还将指出我国医疗保险领域中政府定位的偏差,并提出相应的矫正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为内容,通过对深圳市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深圳市在探索和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面所设计的各种制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进而为整个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前提。基于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场化州市播杨镇44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家庭中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将促进农地流转,非农就业收入增长对农地流转有积极效应,非农就业稳定性程度对农地流转有明显影响,非农就业地点影响农地流转行为决策。从促进农地流转的视角,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入水平;
本文在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下研究政治关联是否影响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利用2004年、2006 年和2008 年三轮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我们发现:政治关联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低于无政治关联企业,且政治关联程度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在要素市场发育越落后、法治水平越低以及政府掠夺越严重的地区,政治关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越严重。上述结果意味着,塑造良好的营商软环境、改善制度质量,对于促进
政策执行过程需要进行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诸多环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敏感的收入分配政策,是一项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利益分配和组织活动多领域改革的综合性改革政策,涉及的人数之广、单位组织数目之多,其改革难度不亚于曾经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之难度。辽宁省目前大约有103万名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分布在医院、大学、义务教育学校及科技、文化等各类型的组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投资结构的和投资组合问题,中国企业年金收益率一直较低,从而导致基金的严重贬值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了补充养老保险账户的改良思路,这种改良首先是让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参保人有一定的个体选择权力视角入手。利用生命周期投资组合来建立实证模型,通过动态优化模型来分析企业年金账户实施个性化改良对参保个体效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让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参保个体有一定的个体选择权力
纵观关于收入不平等长期演化趋势的研究,无论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着分歧,尤其随着近年来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以及更新颖的计量方法的使用,许多案例和经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的长期演化趋势远比库兹涅茨倒“U”假说所描述的情形更为复杂,甚至出现某种周期性变化特征。而对最近这些经验研究结果,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本文通过构建数理经济学模型的方式,尝试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财富过度集中,低端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分配不公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是急需解决的社会矛盾。本文评估了北京市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状况,并采用中介效应法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最低工资对建筑业就业产生负效应。二是建筑行业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部分是通过技术装备率的中介效应形式实现的,最低工资增长促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最终影响就
Health reform frequently hits the news headlines over the Hu-Wen decade.It is often cited as an example of the leadership’s prime commitment to improving social well-being aside from GDP growth.But,as
会议
劳动关系的和谐,既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之根基,也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先决条件。由政府来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尊重劳工的人权,依法保障劳工的工作权利,将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权益结合起来,使劳资双方相互合作,则稳定的、进而和谐的劳动关系将预见可期。
中国存在的区域差异问题的分析,以国内各个省区的划分为研究基础,与一般的就业结构分析具有共性和特殊性,在研究变量的选取上以及研究手段的运用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范式上以及衡量标准上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试图选取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就业结构差异的的指标及变量,运用动静态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29 个省份和自治区(不包括重庆、西藏)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就业结构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