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创新范式与动力

来源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社会矛盾的精辟论述,也是我们研究基层党建创新的本源。浦东基层党建体制、机制乃至工作方式、活动载体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而由于其动因的不同又决定着基层党建不同的组织结构、活动方式。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动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外部动因、内部动因和主体动因。党的建设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基层党建的创新行为是由内部动因、外部动因和主体动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浦东“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使基层党建工作不断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其他文献
既有物流资源的整合是目前我国物流设施规划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首先对铁路物流中心的功能区划进行分析研究。随后,运用综合评判法对铁路既有货运站场的规划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计算机对实例进行了仿真。规划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基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对既有物流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并能在物流工艺上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同时,本文所提方法也适用于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的概念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我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本课题试图从浦东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总结浦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培育培养生态意识、整合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公民生态政治参与、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等几个方面,对浦东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思考。
浦东开发的前二十年抓住了体制环境轮动和变化的机遇,在改革和开放的最关键阶段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当前的体制环境正由开放为主转向深化改革和调整开放并举的阶段,新的体制环境、新的发展动力,应推进浦东新区在新的开发开放进程中再创奇迹。
浦东开发开放20年有三点启示:中央的关心和指导是浦东发展的保证:开放改革是浦东发展的关键;坚持改革是浦东发展的动力。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对于确保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实践成果颇丰,但总体上仍然存在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公众参与的机制、制度创新,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过程中来,惟其如此,才能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浦东开发开放20年来,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方面锐意进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丰富的经验。本文在考察浦东高新区在行政管理模式、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机制创新、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浦东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特点,改革的突破口与主要动力,并提出浦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同时,在总结浦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浦东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发展趋势。
浦东新区财政系统通过十多年来发展与管理,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监管和财政政策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率先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过程中,浦东新区还存在若干制约因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浦东新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
新时期要谋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通过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本文在现有文献理论的基础上,立足闵行区,通过不同视角的统计数据比较分析闵行区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借鉴吸收浦东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宝贵经验,探析新时期促进闵行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对策。
浦东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低层次结构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向高层次产业结构为标志的集约化增长,但产业结构升级比较缓慢,第三产业上升不快,且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实质是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进步,服务经济创新等要素推动经济转型、才能促进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一个长期未被人们引起重视的“冷”问题——本土“龙头企业”。这是浦东新区在第“十二五”时期、及以后亟需重视培育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所谓“龙头企业”,是指对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方面,能起决定性、引领性和质变性作用的企业。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条产业链和一个产业集群区。从2011年至2030年,浦东新区本土“龙头企业”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拥有一批产值超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