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来源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合精神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为人们提供新的思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在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怎样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生态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阴阳五行的“堪舆”学(即风水学)所讲的内容,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人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
古人把观"象"看作是洞悉世界奥秘的必然方式,"象"也是《周易》思维的典型特征."意象"是原始思维的认识方式的基本要素.在原始思维的三个不同的运作阶段中,意象占着主导的地位.整部《周易》都是以"象"来表"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典型地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征,或者说,这种以"象"表"意"的思维方式正是以《周易》为典型和源头的.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第九条,公民必须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要掌握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则,就一定能把生态文明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下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道为何?如一定要解释,那相对于充满虚妄的人世间来说,道就是“虚空”和妄想,是超科学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对于有大格局和大境界的人来说,道为内化于心的实在。无论道教、佛教、禅宗,都以心为本原,能顿悟者,即心得道,去私亲道。党的十八大后,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认“道”追源,教化人们,把丢失的灵魂找回来,双肩担道义,振兴中华。
本文以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湮化,反生成与反湮化相循不息之规则构建了一个变化着的宇宙模式图,阐述了宇宙的基本元素三才论,以阴阳元的有无生化呈现一个完整的物与事的演化规律.全文揭示三才论思想中的元是被千百年来被人忽略或遗忘的关键要素,也是对中华文化最大最深的误读之处.希望国人回到中华文明的核心处反思中华文化的真相与特征,并呼吁更多有志者行此大道,让"世界祥和"成为人类终极的太和之道.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对人们身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也对生活水平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忽略对身体的保养呵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的病症因为没有大的反应而往往被人们忽视,在不注意不控制的前提下慢慢加重.黔庄酒业集团针对这些问题,组织专家团队,历经数十年寒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间断地进行研发和反复试验,提出《中亿康》配制酒的概念,选取价值贵重,品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深入挖掘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比如: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深入挖掘中华风水文化的合理内核,充分认识它的科学原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建设美
十九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如何缓解这一压力,既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也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以心灵环保促进生态环保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核心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生态历史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尊道贵德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少私寡欲的生态利用思想都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本文从公众需求角度研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需着手解决的版权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对公众的版权意识与素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利用和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功能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乐于使用公共文化资源,认为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应当尊重版权人的权利,在利用其作品时需要得到授权.要求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上所有作品的版权归属都应该清晰写明,便于了解作品的具体情况.在公共数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