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接诊爆发流感患者筛查甲型H1N1的护理体会

来源 :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消毒管理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5月开始全世界暴发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发病以来,对于大批流感患者的接诊工作,责任更为重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笔者借鉴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救治消毒隔离防护流程经验,组织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学习培训个人防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接诊流程,认真负责接诊每一位患者。在短暂的接诊时间内了解外出情况,分析发热类型,为医生的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诱导和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及时准确的完成大量流感患者的接诊工作,现对本科2009年9月至12月总计863例流感患者的接诊工作体会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改善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在体生物相容性较差的缺点,制备了壳聚糖膜并对其进行组织相容性研究,为其在传感器的植入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制备了壳聚糖膜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植入到大鼠皮下研究其生物降解性,与常用的传感器材料Nafion膜植入到肌肉内,比较其组织相容性。结果:壳聚糖膜的厚度、溶胀率、表观密度等可以通过浓度、铸膜液体积来控制;壳聚糖膜在皮下的炎症反应较肌肉植入重,能生物降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变形和流动的科学,对人类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病灶性提示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疾病,如动脉内膜增生、动脉瘤等密切相关。同时,血流动力学与心血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长期有效性直接相关,所以在心血管的手规划规划中也必须同时考虑血流动力学因素,以避免动脉粥硬化危险性的流动力学,如低壁面切应力、高壁面切应力梯度、回流等。同样的原理,从优化血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创新血液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强的病灶性,主要发生在动脉血管的弯曲和分叉处。尽管其形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发生和发展与局部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动脉旁路移植和支架介入治疗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两类主要手术方法,但是术后的再狭窄一直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为此,人们试图通过改变局部的血流动力学环境来达到延缓和降低术后再狭窄的目的,并因此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总
控制性快速补液是挽救交通事故、各种灾害等外伤和失血、脱水性休克病人生命的重要院前急救措施。当前真正适用于院前急救液体复苏、依靠电池供电即可使用较长时间的便携式智能快速输液输血装置在国内尚属空白。为提供一种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院前急救快速静脉补液治疗方式,设计了一种智能的快速输液输血装置的测控系统,实现了微电机的比例积分硬件电路控制,以及对气泡和阻塞的安全监控,并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调试,使其完
本文着重阐述了基于光子散射模型下的功能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本文引入散射方程描述光在高散射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介绍了基于频域光子密度波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式。通过光子断层成像数学模型的建立,阐述了成像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本文分别进行了肿瘤鉴别诊断以及新辅助化疗的在体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乳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在局部血红蛋白总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别,展现出光散射断层技术在鉴别良、恶性肿瘤方面的具有很好的应
目前国内外的电针系统通常为有线连接方式,用导线连接刺激仪与一对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穴位形成通路。不仅治疗和实验中有所不便,而且不利于穴位特异性的研究。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植入式单穴位电针系统,分为体外控制器和体内刺激器两部分,体内刺激器植于皮下穴位处,体外控制器通过电磁耦合将控制信号及刺激能量发送到体内刺激器上,实现对单个穴位的电刺激的无线控制方法。为保证植入安全,应用了生物相容性涂层。将此系统应用
借助于茜素红与碳纳米纤维之间的非共价作用,我们实现了碳纳米纤维在水中稳定的分散,并通过简单可控的电聚合法将碳纳米纤维修饰于碳纤维电极表面。我们对制备的聚茜素红-碳纳米纤维复合膜进行了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在碳纤维微电极表面呈现三维的疏松多孔结构,明显地增加了电极的有效面积。聚茜素红-碳纳米纤维复合膜对一氧化氮的电化学氧化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在最优的条件下,一氧化氮在该复合膜上的电化学氧化电
抗菌药物是近年来临床应用最广泛,进展最快的药物,WHO调查17个国家,发现有30%以上住院患者用过抗感染药物。近年来,滥用现象十分严重,据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在20世纪40年代仅为1%,而现在已经超过了90%。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通过对本院抗菌药物的处方分析,结果显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应用情况。在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不断更新的今天,临床医疗工作者应
本文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针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作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出建议。
本文介绍了抗肿瘤药物的接触途径及侵入途径,简述了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性危害及防范的现状,提出抗肿瘤药物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我国抗肿瘤药物安全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在配置中心的设立、防护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的支持等方面重视不够,同时也缺乏专项知识的系统培训和确认。只要医院管理者重视,广大护理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强,认真实施好各种防护措施,化疗药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