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龙旂热液区各向异性特征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活动热液喷口附近20台OBS记录的63,089个P波走时残差数据,通过经验公式对其与θ值(OBS一炮点方位角,定义0°为洋脊段28走向)进行最小二乘曲线拟合,首次获得了超慢速扩张SWIR的P波走时各向异性,并与其他扩张速率条件下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扩张速率的各向异性大小相当,且其形成机制一致,均与一系列定向排列的垂向裂隙有关;然而,本文各向异性特征在海底6km深处仍然存在,比其它扩张速率的深度(一般为2km)大得多,推测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龙旅热液区存在持续活动的拆离断层,其深度可能已穿透至海底6km深处或更大深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基线误差估计的常用方法,详细说明了小波基线误差估计的原理.以青海玉树地震作为研究区,选用ALOS1 PALSAR数据,分离出基线误差,并得到研究区的时序形变特征.说明小波基线误差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震源参数进行研究,透过将CAP(Cut And Paste)方法中的格点搜索替换为邻域反演算法(Neighbourhood Algorithm,NA),实现了InSAR数据与近远震波形数据的联合反演。对反演结果的分析显示,InSAR数据可帮助反演得准确的水平位置和走向等震源参数,而地震波形数据约束了震源机制解中的倾角与滑移角,有效压制了InSAR单独反演中的折中(
针对PSInSAR技术监测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通过基准转换与数据拼接、融合不同轨道多个独立片区获取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方法。利用两个相邻片区重叠区域的PS点集,根据迭代最近点算法提取两片区公共区域内同名点,并兼顾同名点距离的权,精确计算两片区的配准参数,实现两片区的“无缝”连接,最后使各独立片区拼接成一个连续的大空间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本文推导了多轨PSInSAR技术获得的
GPS时间序列在震后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解算获得的震后13个科考站和相邻块体上连续站的GPS时间序列单日解中含有各种噪声,采用欧拉滤波算法获取欧拉结果,以便消减较完整的共模误差提高信噪比.用所得到信噪比较高的震后位移时间序列,结合较优的震后运动场解析模型,来分析汶川震后形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性关系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意义.结果震后至今形变时空分布较复杂,对周边断层应力
本文主要以高频GNSS中的频率混叠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分析了高频GNSS中频率混叠现象的特征、形成机理、发生条件,为目前高频GNSS监测网络提供采样频率设计的相关参考。本文首先以振动台模拟实验为主要方法,将以下两种信号源控制为输入地震动:将已知且信号频率固定的正弦波作为振动台输入;将已知的地震记录作为振动台输入。对高频GNSS设置多个采样频率并行对复现的地震动进行监测,俘获频率混叠现象,并对其
为了探讨龙门山构造带震间应变的累积机制,本研究在综合大量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垂直龙门山走向的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衡定区域加载和地震断层周期性破裂(地震)作用龙门山活动断裂应力累积的时序效应。该模型中,构造区域加载用远场GPS速度近似;断裂的周期性滑动(地震)用分裂节点(split-node technique)技术描述,并假定该地区特征大地震的复发旋回(earthquake cycle
本文利用2012年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期间两台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OBS)所记录到的南澳外海域发生的ML2.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OBS数据加入前后对地震定位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OBS台站数据提高了对ML2.8级地震的定位精度,根据Bonda r地震定位精度判据,台网的分布几何形状对定位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取其中一条垂直于残余扩张脊的G8G0测线为研究对象。G8G0测线包含9个OBS台站,448炮,测线总长110km。利用Rayinvr软件,进行了深部速度结构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速度一密度转换,进行重力正演,获得了测线的密度模型。最终模型表明:垂直残余扩张脊的速度结构和密度结构都具有明显的横向速度从顶部的4.3-4.5km/s增加为底部的7.0-7.4km/s,由于受到海山的影响,
2012年6-7月在该区布设了一条深地震探测剖面,剖面全长330km,共投放OBS12台,成功回收10台。多道数据和OBS数据处理得到了初步的地壳结构模型。从初步得到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陆壳沉积层较薄约1km,向海方向到台西南盆地沉积层逐渐变厚,最大沉积层厚度达4km左右。陆壳厚20-24km,洋壳厚度12-16km,中间为过渡壳。莫霍面埋深由陆向海逐渐抬升,但在洋陆转换带莫霍面有
2013年4-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了OBS2013-3测线深地震探测工作,旨在获取平行于南海北部陆缘的横向地壳结构,为南海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构造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2D地震层析成像初步结果显示,在OBS2013-3测线下方,莫霍面埋深大约在22-28km之间,上地壳厚度在6-12km之间,下地壳稍厚,最厚处可达18km左右,大部分地区为14km左右,与华南陆块相比,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