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柔性防刺材料在森林消防装备中的应用

来源 :2016现代森林消防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火灾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之一,其具有突发性强、来势迅猛、扑救困难、极易成灾等特点.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将给森林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火灾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发生十几万次、乃至几百万人次参加扑火战斗.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扑火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保障十分重要.由于我省的原始森林,如大、小兴安岭林区,多处于山林深处,人迹罕至,通视困难,交通不便.在原始森林中一旦发生火灾,扑火人员就要徒步前行至火灾现场,并进行扑救,在森林中行进或者实施扑火任务时随时会接触笨重、坚硬、带棱角的物体,身体各部位受伤将直接严重影响工作和安全.因此,专用柔性防刺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当今的热点.
其他文献
本文从S省近十多年来发生的两起特大林火案件的情况谈起,对目前森林防火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反思,从而引发了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扑救森林火灾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科学指挥、以人为本、专业扑救、工具方法;二是综合治理森林火灾的五大手段,即充分发挥有效集中和运用各种资源的优势,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多措并举、综合施治!
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是目前国内外扑救森林火灾最有效的先进手段,本文以丽江境内一起初发森林火灾的扑救为战例,对直升机扑救初发森林火灾采取的方法措施进行阐述,对取得的成效进行评析.
森林火灾发生面积广,呈开放式发展蔓延,处置救助难度非常大,因此,强有力的灭火装备就成了制胜法宝.本文从紧盯实用性目标,加强科技创新角度出发,对我国森林灭火装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方向做出了建议.近年来,我国在原有森林消防装备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了森林消防装备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研制,一些地方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并研发了一批新型的消防装备,给森林消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保障,但是
2003年5月21日上午10时30分,在蒙古国燃烧多日的东方省大火全线推进到兴安盟中蒙边境,在大风的作用下,突破防火隔离带突入白狼林业局施业区,距白狼镇只有2公里,整个白狼镇浓烟笼罩,能见度只有2米,大火速度快的惊人,直接威胁白狼镇和阿尔山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整个兴安盟林区受到威胁,情况万分危急.白狼林业局防火办将情况报盟防火指挥部,时任盟防火指挥部总指挥、盟行政公署副盟长的张有才将情况上报盟委、
阿勒泰林区是新疆两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也是新疆森林火灾易发区和高发区.本文在分析2011年9月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林区森林火灾的基础上,总结了阿勒泰地区现有扑火技术装备在灭火作战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及不足,提出了加强阿勒泰林区森林消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和举措,建议提高森林航空消防综合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以水灭火的技术优势,开展区域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研究工作的,旨在全面提高阿勒泰地区监测和
针对我国现有森林火灾预警手段在覆盖率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系留球为平台的机动式林业消防空中监控系统,利用系留球将光学监控设备提升至空中,实现大范围的森林火灾预警和监控.系统具有部署机动灵活、监控范围广、成本低等特点,是我国现有森林火灾预警手段的有效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我国森林火灾的预警能力.
直升机消防吊桶主要用于空中投放式灭火,将其悬挂至直升机机腹下方,由水源地取水后飞行至火场,通过控制装置打开吊桶,迅速将水放出,达到灭火效果。可广泛的应用于航空护林、森林灭火、草原灭火等领域。本文对国内消防吊桶产品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应用的各型消防吊桶的特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根据吊桶实际使用情况分析消防吊桶的发展趋势,提出设计思想.
本文总结了吉林森林防火科技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森林防火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实现森林防火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
新型森林灭火机手防护服由反射层、阻燃层、隔热层组成.介绍了新型风力灭火机手防护服复合面料的构成和性能指标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新型风力灭火机手防护服的工艺设计思路,最后探讨了款式设计.经过试验表明,对新型森林灭火机手防护服进行复合面料优化组合后,可以实现阻燃隔热、抗热辐射、穿着舒适等多种功能.
便携式风力灭火机是我国独有的森林扑火机具,是森林防火的标志性符号.1979年,由林业部下属的西北林业机械厂首先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成为森林警察部队和林业系统各有关单位列为必备的灭火装备器材之一.根据便携式风力灭火机的特点,其功能不断开发和扩大,相继被铁路、公路、民航、军队、公安等系统用于防火、吹雪、清扫场地和道路等作业工作中.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始终停滞不前的生产质量和检测问题愈发凸显,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