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情绪面孔引发未生育女性大脑响应偏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ome_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儿图式被认为是一些突显的婴儿面孔和身体特征,包括大头颅,圆脸蛋,大眼睛,小鼻子和小嘴巴等。这些特征可以引起成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该图式可能起到一种"内在本能释放机制",对产生和维持父母与婴儿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一些脑成像研究通过婴儿中性面孔和成人中性面孔的大脑激活对比探讨了这一机制的神经基础。研究表明,婴儿面孔能够激活更大的脑区,这些脑区参与了面孔加工,注意,共情反应,奖赏和运动等过程。然而,相比成人的情绪面孔,婴儿的情绪面孔是否同样能引起更大的大脑响应还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设计来揭示未生育女性在观看成人和婴儿情绪面孔的大脑反应。我们假设相对于成人悲伤的表情,婴儿悲伤的表情引起楔前叶,后扣带回和丘脑的更大激活;相对高兴的成人面孔,婴儿高兴面孔激活更强的奖赏相关的脑区。同时我们想考察个体对婴儿的兴趣和共情特质对大脑响应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悲伤的成人面孔,悲伤的婴儿面孔激活了更强梭状回,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以及中央前回和后回。更重要的是,个体对婴儿的兴趣得分和梭状回的激活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可能说明,对婴儿更感兴趣的女性被悲伤的婴儿面孔吸引了更多的视觉观察和注意,引起梭状回更强的激活。个体观点采择得分与楔前叶的激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说明未生育女性在观看悲伤婴儿面孔时,对婴儿的需求和情感进行了归因和理解。相比中性成人面孔,中性婴儿面孔激活了更大的梭状回。在较宽松的统计阈值下,相比高兴的成人面孔,高兴的婴儿面孔激活了更大的情绪加工和奖赏相关的脑区。总之,我们的发现可能说明相对于成人情绪面孔,未生育女性大脑对婴儿情绪面孔表现出偏好,并且这一偏好受到个体对婴儿兴趣和观点采择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短视频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知识传播模式创新变革,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成为当前数字内容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文章通过采集"扇贝每日英语"抖音短视频账号数据,基于
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希望图书馆不仅是存放知识的海洋,更希望图书馆的第三空间能够为老师与同学提供在闲暇时间里向往的地方。如今的图书馆第三空
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
2001~2008年对全省各地(市、区、县)出现的松枯死木及时采集标本,选择典型样本进行分离、鉴定。8年来,共分离鉴定标本近1500批次,13926个样本,其中含有松材线虫的样本2642个,
根据穿孔等离子弧焊接(PAW)特点及空化理论,在最佳超声空化频率范围内,利用特殊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ANSYS软件计算电弧超声焊接熔池模态,并且将与模态频率相对应的熔池响应情